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評論 > 正文

析網(wǎng)絡(luò)小說《朱門》的人物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2年10月27日     

劉清明

點開百度網(wǎng),我一口氣看完了重慶作家蔣立周(亦善)的原創(chuàng)長篇小說《朱門》,幾天來,感悟頗多,不吐不快。

在網(wǎng)絡(luò)小說五彩紛呈的今天,類似《朱門》的嚴肅性純文學作品已不多見。看到它,好象見到隱沒多年的老友,感覺格外親切。當然,我不是說其他類型的小說不好,只是“蘿卜青菜,各有所愛”罷了。

小說通過對“朱門”兒媳羅玉蘭,從小家碧玉、前驅(qū)遺孀到民國初縣議員,再為新中國縣政協(xié)委員的歷程描繪,從一個特定角度展現(xiàn)了中國民主革命的斗爭進程。由于時間跨度大,歷史事件多,著墨家族滄桑,所以我說它是南方《白鹿原》,恐怕不很為過。

作為文學作品的《朱門》,我以為最成功之處,在于作品多手法地刻畫出一系列豐滿而典型的藝術(shù)形象。其中,我尤為欣賞對主人公羅玉蘭性格的全面而逼真、細節(jié)偏言行的描抹,多角度多層次展示她正直善良、知書達理、聰明能干、堅毅頑強的近代四川女性的性格,使她的形象鮮明真實,栩栩如生,如曾相識,久久難忘,成為該書的一大亮點。

羅玉蘭自幼熟讀《四書》《五經(jīng)》,卻不喜考取功名,守閨織繡罷了。丈夫朱繼宗在保路風潮中遇難,她咬緊牙關(guān)挺住脊梁;長子在“四一二”政變中救人犧牲,她咒惡嘲奸不屈強權(quán)。首批川軍出征抗日,她率全家一溜排在店外,以酒壯行川軍,酒碗擲地,激勵將士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大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她慷慨捐贈大洋,鼓勵川軍“以牙還牙,莫怕日本”;她主動為抗屬減租,有錢出錢;她嘲弄親家李安然奸滑多變的軟骨頭性格,讓對方既怨她又怕她還離不得她;她主持正義、是非分明,當李安然因日本傳單在眾人面前丟丑、媳婦修英找人毆打中學生時,她毅然保護學生,還讓親家老實接受警察處理。她疼愛遺孀大媳和孫子,勝過愛惜自己。她同情苦難貧窮,給修機場的民工騰屋食住,送油送錢,燒水燙腳,民工喊她“活菩薩”;她極力主張人人有飯吃個個有衣穿家家有地種處處有公平;因為丈夫和大兒被槍打死,二兒的親家遭土匪投大河,她由怕槍恨槍反對家里藏槍,由反對相互打殺死人喪命,到冒險掩護“地下黨”胡安貴,再到后來親上戰(zhàn)場希望解放軍用槍炮狠狠打土匪,為親人報仇;她忿恨當土匪副司令的侄兒朱仲武,可當政府要槍斃侄兒時,她希望政府別殺他,把他關(guān)到死,行刑前又給侄兒送他喜歡吃的麻餅;她支持孫女自由戀愛,可又不喜洋醫(yī)生給孫女查病;她擁護新政府,又不愿當政協(xié)委員,擔心像民國初的縣議員;她家名門大戶,理應(yīng)分走大多田土房屋,可她誠心擁護土改,卻又不滿土改中的過火行為,于是,敢于以政協(xié)委員身份給縣長“告御狀,請求糾正,……

羅玉蘭就是這樣從一個細眉秀眼的小姑娘成長為新中國首屆縣政協(xié)委員。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美麗女性躍然紙上,令你感動,令你信服,令你難忘。

羅玉蘭的丈夫朱繼宗,十二歲考上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一心想通過讀書做官,胸懷壯志,刻苦攻讀,“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科舉制度的廢除,打破了他的夢想。他失去精神支柱,喪魂失魄,很少說話,吃飯更少,臉色灰白,瘦骨凸露,全是個久病之人了。在羅玉蘭等親人的多方開導下,終于幡然醒悟,只覺得渾身輕松,心胸開闊,感傷消逝。他開始走出書齋墨閣,觀注世面,參與社事,廣納朋友,談時議政,一改少言寡語之書生氣。在四川路運動中,他認為他是舉人,理應(yīng)為民做事,為眾人出力,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行仁存禮,為股東請命,痛擊喪權(quán)辱國行為,正是治國平天下之舉”,于是被街民推舉為涪州保路同志會會長,在省城保路風潮中不幸遇難。從舉人到民眾運動領(lǐng)袖、從“兩耳不聞天下事”的讀書人到“不能臨陣脫離,以泄士氣”的反清斗士。如此巨大的飛躍,這般了不起的嬗變,我想,恐怕就是作者所希望讀者所領(lǐng)悟的——那種讀書人特有的精神和胸懷。

書中還有不少人物,如李安然、馬大姑、胡大銀父子、老族長、羅秀才、許校長、漂亮媽媽、朱仲信夫婦及女兒立惠等等,很有個性,他們的一言一行,常常令你忍俊不禁,一眼辨出,如見其人。正由于對他(她)們的細膩描繪,時代烙印,深刻思想,世俗風情,眾生百相,滲透全文,嶄露無遺?赐耆,留在腦海里的,是不管世事滄桑,如何改朝換代,支配人的始終是精神,是堅強不屈的意志,還有就是對社會進步之路的可貴思考,由此,加重了作品的歷史和現(xiàn)實意義。

寫到此,我以為《朱門》誠如十月三日一網(wǎng)友(554635046qq)所評:“該作品通俗易懂,故事情節(jié)精彩動人,再現(xiàn)了川中地區(qū)農(nóng)村、城鎮(zhèn)從清末、民國到解放前的真實歷史。主要人物性格鮮活,有一定警示和教育作用,反映出作者有較深的文字功能,是一部難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