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友聲計劃 > 正文

一面折射城口歷史的明鏡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4年12月1日     

——讀《巴山老知青》有感

朱瑞建

感謝《巴山老知青》這部書的作者向求緯,他把在城口生活20年的所觀、所感、所思、所惑用長篇散文表達出來,帶我回到父輩、爺輩生活的那個已有些陌生的年代去瞧瞧,讓我多了一個維度看看腳下這片熟悉的土地,讓我重新審視自己已經(jīng)走過,正在走過,即將走過的青蔥歲月。感謝書中描述的那幾批數(shù)以千計的知青們,來到那個從萬州出發(fā)要繞上大半圓圈兒,還要步行翻八臺,爬白芷,單邊就要走三天才能到達的一方“凈土”上,或自愿,或被自愿地貢獻出自己的美好年華。這部書,讓人倍感親切,受益匪淺,感慨萬千……

書中的那個人——白東東,作者的影子。一個為了自己理想敢于選擇,敢于堅持,敢于奮斗的影子。他一路引吭高歌,風風火火地來到城口,“占領(lǐng)”山頭,插隊落戶,然后修知青屋,討老婆,生孩子,搞代課,回縣城……一晃,20年光陰如白駒過隙,從18歲變成了28歲,從28歲又變成38歲。一路走來,幾十年如一日筆耕不輟地堅持寫作,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臺階地靠近自己的理想。

書中那群人——“內(nèi)支”青年。他們的到來,為城口這個交通極度不便,信息極度閉塞,發(fā)展極度落后,空氣極度清新的“世外桃源”帶來了一股新鮮空氣,引起了不小的“騷動”,也在一些神口的男男女女心中蕩起了陣陣漣漪。他們?yōu)槌强诘慕ㄔO(shè)和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艱苦的條件,艱難的生活,加倍透支了他們的青春熱血之軀,很多人留下了“養(yǎng)老疾”,更有甚者為城口付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的付出和奉獻已經(jīng)滲透到一代城口人淳樸的腦髓之中。

書中的那一方人——城口人。此時,腦海里就冒出這樣一些人物形象:高肩打杵的背二哥,等著媒婆上門說親的村姑,穿著破舊褂子補疤褲子的“半寡寡”,穿著單薄衣裳,盯著知青老師講山外稀奇事的山里娃形象......

在我的童年記憶中,實在無法想象當時是怎樣的生存條件!無法想象我們的父輩、爺輩以及我們的祖先們在這方土地上怎樣生存了下來!然而,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也更是造就了一方人的脾胃兒,正是這樣艱苦的環(huán)境,卻孕育出了城口人自強不息、勤勞勇敢、淳樸善良的氣質(zhì)。今天,城口人正秉承著特有的品質(zhì),用勤奮和勇敢書寫著屬于一方人的傳奇,正以著同樣的淳樸和熱情迎接著來自山外的賓客。

《巴山老知青》這本書值得城口人讀一讀,了解了解那年代城口的樣子,了解了解那年代城口人的生存狀態(tài),多給自己一個角度,一面鏡子,偶爾照照自己,偶爾認真地看看腳下這片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本書值得年輕人讀一讀,正如作者在書的后記中寫到:昨天總是從前天過來的,沒有昨天就沒有今天,當然也就沒有明天。至少,正值18歲到38歲年齡段的人,總可以了解一些別人在此時做了些什么,你自己此時又正在做著什么,總可以無悟出點什么吧?

回憶不僅是為了回憶,而是為了更好的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