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民散文集《茅谷往事》序
向求緯
在渝東北腹地城市萬州,提到“茅谷”,近些年幾乎很少有人不知道的:近在咫尺嘛,好山好水嘛,桃花盛開的地方嘛,吃喝玩樂的“農(nóng)家樂”之類的處所可不少哩,是一個休閑旅游的好去處……
可是,究竟什么是茅谷?它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是怎樣的?它有怎樣的文化底蘊,名人軼事,風物傳說,古跡遺存?這個普通的小山村在萬州廣袤的農(nóng)村大地上占有怎樣的一席之地?具有怎樣的人文特色和存在意義?
那么現(xiàn)在有了,現(xiàn)在明白了,因為我們手頭有了這樣的一本《茅谷往事》。說實話,當我們這位作者、茅谷本土老鄉(xiāng)、“老學究”張健民托他的兒子張傳喜,將這本先是手抄、后是打印的書稿交我作序,并委托我懇請萬州著名書法家陶梅岑先生題寫書名的時候,我還沒好往心里去。不就一摞老年人的文字嘛,不是回憶錄,就是親友篇,要不就是報刊資料抄錄匯編,很難寫出新意,寫出特色來。然而當我翻閱這部書稿的時候,我才發(fā)覺我錯了。
這是不可多得的茅谷村歷史文化與風俗篇。農(nóng)村農(nóng)村,“農(nóng)”字后面緊跟一個“村”字,說明對農(nóng)村或農(nóng)業(yè)來說,村這個單元的重要性與不可或缺。茅谷村是萬州天城鎮(zhèn)一個普通的鄉(xiāng)村,看似毫不起眼,對與此無關的常人來說甚至可以省略不計。然而誰料到就在萬州眼皮子底下的這么一個村莊,竟是自明清以來有500余年歷史的一個古色古香的村落?它居住人氏多以大姓為主體,而且多有儒士名流出世出道出名。它的自然風光瑰麗,地貌奇特,有的至今還是未解之謎。它的鄉(xiāng)風民俗同聯(lián)在一起的城市風情多有不同,民間文化娛樂內(nèi)容豐富,別具一格。它的以儒學思想為主體的傳統(tǒng)教育方式和儒雅遺風令人嘆為觀止。
如果說我們的一些多年來早已“知名”的鄉(xiāng)村給我們帶來了高雅的文化享受,激起了我們對家鄉(xiāng)“人杰地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那么多年來處于“燈下黑”的我們熟視無睹不甚了了的更多的鄉(xiāng)村,一旦我們驀然回首,發(fā)覺自然的歷史的文化的民風的“燈火闌珊”時,我們怎能沒有理由感到分外的驚喜!茅谷村就是這樣,當我們沉醉于它那濃郁的鄉(xiāng)風民俗傳統(tǒng)遺風的氛圍之中時,理所當然地會得到啟發(fā),又會把思緒引向另一個“茅谷村”,另幾個“茅谷村”……
這是令人欣慰的名人志士與軼事篇。晚清翰林學士趙尚輔就是茅谷人,現(xiàn)萬州太白巖公園就存有他的詩文石刻遺跡,其墓園就在茅谷村二組竹林中。趙尚輔著述很多,流傳較廣的是《祭母文》,其手抄本曾在民間傳抄。此外還有民國年間平民首領張軒,還有張守謙、趙問桃、譚奎等,都是從茅谷村走出去的志士仁人,茅谷村人祖祖輩輩以他們?yōu)樽院馈?/p>
這是詭異的山奇洞險與怪異篇。據(jù)傳早年曾有華南虎出沒的打虎坪……土匪三次攻打仍難以破的凌云寨……奇洞奇聞被一奇丐打破的黑洞溪……經(jīng)年風水龍穴兵丁都難挖斷的煙包溝……相傳腰纏三條大蟒蛇的獅子山……誰料想?yún)^(qū)區(qū)茅谷以及周遭地區(qū)還擁有如此怪異奇絕的白山黑水?往往一山一石,一洞一澗,經(jīng)勞動人民手頭口頭一加工一點染,便會平添多少詭誕故事奇異傳聞豐富聯(lián)想善良愿望!有文化或是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其實都可以去茅谷探幽,踏青,采風,實地看一看我們平素不曾留意的山水,或許你自己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呢?
這是“湖廣填四川”今昔與姓氏家譜的考證篇。歷史上“湖廣填四川”的大遷徙,一“填”當然也填滿了作為川東門戶的萬州和一道小小的茅谷。茅谷九大姓氏的由來與發(fā)展,變遷,或許可以作為中華姓氏傳承走向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星移斗轉(zhuǎn),滄海桑田,茅谷往事俱已矣。在我們建設新萬州,發(fā)展新茅谷的時候,回顧一下茅谷往事,重溫一下歷史變遷,也許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