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評論 > 正文

他為何對那片土地情有獨鐘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5年10月26日     

——斯緣散文集《我在巴山聽夜雨》印象

傅華明

有重慶文學評論界的朋友對我說,斯緣是一位寫活了大巴山的實力派散文作者和新語派詩人。我有點吃驚。因為我知道,斯緣盡管文字功底不錯,但他畢竟是作過宣傳部長的人,大小戴了頂官帽,在他這樣的崗位上,動嘴比動手的時間多,指導別人比聽別人指導的機會多,依常態(tài),他應該是會說優(yōu)于會寫,善論長于善文。直到我這次認真拜讀了他的散文集《我在巴山聽夜雨》(以下稱夜雨),才顛覆了自己這個習慣性印象。斯緣原來是一位口筆兩厲的“秀才部長”,不僅能說會道,更是一位建樹文字的高手。

打開斯緣的散文,一股濃烈的鄉(xiāng)土氣息撲面而來。巴山渝水的秀麗與清淑,仁河前江的溫婉與舒潤,老屋炊煙的簡樸與親切,阿爹阿嫂的質樸與善良,家山云雪的色彩與飄逸,夜雨秋池的纏綿與浪漫……美文一篇篇詩畫般涌出。情文并茂,力透紙背,真叫人愛不釋手,如獲甘露。這本書,它不是簡單的寫景狀物、敘事抒情,而是交響著激情與畫面、關照著歷史與現(xiàn)實、辨析著概貌與細微、展現(xiàn)著感悟與靈性、沁潤著慈悲與愛心、交匯著述說與禮贊的經(jīng)世之書,情感之書,智慧之書。

斯緣能把秦巴天地寫得這么活,把城口山水寫得這么親,是什么由頭和動因促成了他?我一直在找答案,想來想去還是一位偉人說過的那句話最巴適:“我深深地愛著您這片土地!”

書評歷來是見仁見智的活路。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可能得出不同的評論。我讀《夜雨》,不僅僅收獲了字面上的新奇與感動;心靈的洗禮與凈化,才是我得到的最大補益。

情系故土,文接地氣。

這本書的幾乎所有篇頁,字里行間無不充盈著對故鄉(xiāng)的眷戀與熱愛。對故鄉(xiāng)山水人物的頂禮膜拜和無限依戀!短魍蜕健贰ⅰ秾酎S安壩》、《明亮的寂寞》、《方斗坪》、《別樣清涼在城口》等文,不僅準確地記述了巴渝山水的形貌特色和城口風土人情的古樸淳厚,而且對那些獨特的景物和人事有深刻、細膩而動情的描繪。

“風雪三排山”一節(jié),就有這樣的句子:“這風有些硬度,可以把山的旋律傳的更遠;這風有些清冽,可以讓山的情思更加輕飏。風之戀歌,一唱就是千年萬年,唱彎了金字山的脊梁,唱急了思家切切的背二哥,唱酸了蓼子口婆姨們守望的衷腸!焙芏痰囊欢挝淖,串聯(lián)的全是接地氣的山、風、人、情,寫出了有動感的畫面,描出了有特色的城口場景。

城口的黃安壩,在風景的榜單上找不到它的名字。可是在作者的眼里,它卻是不逐時風、超凡脫俗的“山之精靈”。我們從斯緣筆下看到的黃安壩偏偏是天生麗質:“放眼望去,煙波浩渺,群峰若隱若現(xiàn);近處凝視,大氣磅礴的彩浪,從容不迫地涌動,遼闊無盡地震撼,狂野浪卷的氣息,非盆景式彩葉所能企及……”坦蕩無垠的草地,清新無比的空氣,震撼心靈的夜景,作者筆下都有詩畫般的描寫。唯有愛之拳拳,才能書之切切啊!

《明亮的寂寞》和《方斗坪》兩篇散文,平實而淡定的文字,卻生動再現(xiàn)了大巴山的風土人情和生活場景。石片墻、垛木房、片石瓦、火兒坑、老木凳、旱煙袋、野綿地、玉米林、燒包谷、酸菜面……這些城口人再熟悉不過的什物,一旦和具體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它就是本色的巴山味道,地道的城口特色。能三言兩語寫活一個人,很不容易。斯緣寫小周招待客人這一節(jié),就恰到好處!皠倧目h城打工回來的小周,忙不迭在屋里翻箱倒柜,找來一堆果蔬捧到我手里,全是核桃、向日葵之類山貨。然后,小伙子站在一旁,用手指簡單梳理了他頭上有些凌亂的頭發(fā),似乎要盡快把禮貌的一面整理出來……接著他湊近我征詢,‘燒幾根嫩包谷吃怎樣?’”機巧的幾行文字,描出了簡陋中的熱情,樸實中的真誠。凸顯了山里人的陽光厚道。

寫老人,并不著意刻畫,順手拈來幾句粗線條:在屋檐下的老木凳上端坐,默不做聲地抽著煙袋,來了客人也只瞇縫了眼線,并不仔細打量,吧嗒吧嗒地抽著似乎已經(jīng)熄火的煙袋,內心保持著不變的寧靜,老人就這樣與陽光、老屋等景色融為一體,定格在斑駁的垛木舊房與華麗的瓷磚新樓之間的光影中。作者用近乎雕塑的筆法,活脫脫勾勒出歲月留在那片土地上的滄桑感。

多年來,城口既成的生態(tài)優(yōu)勢氣候優(yōu)勢本是不爭的事實,只因過去交通不便,重慶的“納涼點”總是看不到城口。自2013年城口摘得“中國生態(tài)氣候明珠”桂冠以來,避暑勝地城口便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好去處!秳e樣清涼在城口》,作者以多維的視角描繪了城口得天獨厚的涼景與美景。濃墨重彩特寫了“涼的清風”、“葉的綠意”、“景的沁香”,讓原生態(tài)的故鄉(xiāng)山水順其自然地站位“盛夏清涼地,金秋五彩山!逼湮钠湟饪胺Q水乳交融。

尋常風物,非凡意境。

我十分贊同詩人向求緯給出的評價。該書是“最有巴山韻味,散文文采最濃烈的作品!弊x著這些血肉豐滿的文段,品著這些詩情畫意的句子,我仿佛覺得自己不是在看散文集子,而是在鑒賞一簾飄揚在春風秋雨中的畫卷,聽一曲奏響在明月清流間的旋律。書中的不少篇章,本身就是散文詩,而且是很有韻味、很有意境的好詩!短焯玫牟嗜~》、《早雪》、《新雪回家》、《亢河:我的心靈與祭獻》、《采菊陳家山》、《坪上有風景》等文,作者以敏銳的慧眼和飽滿的熱情,贊美了季節(jié)的顏色,謳歌了萬物的成長,吟誦了家鄉(xiāng)的美景,抒發(fā)了欣賞的快意。筆墨所致,文采飛揚。

“紅楓在秋風中火焰般飄揚,黃青岡在秋陽里熱烈奔放,綠的松濤在秋云中響徹四方,紫的花朵在秋雨里嫣然飄香。彩云,彩蝶,彩云,彩浪,多情的山水,多彩的華章……心心念念匯成赤城的交響!(——《天堂的彩葉》)讀著這些色彩繽紛、情景交融的文字,你的心一定會被那山那景的大艷大美所震撼!

《早雪》屬于抒情詩!氨茊枴钡木涫胶艹霾。陽剛的山,被柔淑的雪壓住了風頭!缎卵┗丶摇穭t以意識流的手法寫活了雪的動態(tài),盛贊她出發(fā)與歸程的一路高潔。這兩首寫雪的散文詩,筆眼都專注在雪的品質和意境上,題旨如鏡——天地萬物都要接受雪純凈、清雅與冷艷的洗禮!对缪返拈_頭就很提神:“為什么你總是悄無聲息,輕落在如此寂靜的圣地?我巴山高傲的頭顱,厚實的肩膀,為什么卻承受不住霧的輕,雪的柔,竟讓一襲輕薄的雪衣收斂了偉丈夫的豪氣?”《新雪回家》的結尾更是意味深長。雪說:“我要回到真正的家,大地,廣袤的大地……即使粉身碎骨,香消玉殞,也要回到生我養(yǎng)我,屬于我靈魂的那一片土地!

寫亢河,雨、霧、樹、歌都是跳動的音符;山、水、人、屋都是沸騰的生活。作者從人們見慣不驚的鄉(xiāng)土中捕捉到偌多的新奇與感動!耙蛔┎萃翂Ψ课s在林立的磚樓之中”。單憑這一句,我們就能感知亢河人家的今非昔比!吧秩思摇钡恼信婆c游客蜂擁的現(xiàn)狀在告訴讀者,那一道清澈的亢河水,正在書寫脫貧致富的故事。如此山美水美,人靈景秀的地方自然有人氣,有來客,有歌聲,有歌手。所以當作者聽到山間傳來開懷大唱的山歌時,他情不自禁地寫下了自己的感悟:“山的硬朗,水的柔情,風的流韻,柔和成一片歌海的爛漫季節(jié),如山花清新迷人,似嵐霧潮潤心房!比缃瘢@里的人和山水都在追趕時髦、追趕新潮,這就是亢河。

自古以來,贊美菊花的詩文,可謂車載斗量。陶淵明的、李清照的、曹雪芹的、毛澤東的,菊花幽香耐寒、清明謙卑、能伸能屈的品質,仿佛被名人偉人們寫盡寫絕了。特別是元稹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出現(xiàn)后,寫菊花的門檻似乎墊的更高了!恫删贞惣疑健返母呙髦,就在于師古人而新古人(推陳出新)。作者也引用了前人詠菊的詩句,但他寫菊贊菊的視角和手法,比之前人更立體更多元。文中的觀菊、聞菊、采菊和品菊,作者獨具匠心的現(xiàn)場眼光和本土情節(jié),是任何人也不能代替的。所以,斯緣所寫的此菊不是彼菊,山野之菊非同庭園之菊。它是不擇生存環(huán)境、高揚生命耐力、有花盡情開、有香盡情放,“潤潤的,揉揉的,甜甜的,爽爽的,采摘一會兒,衣沾蕊馨,手留余香”的城口縣陳家山之菊。

讀了《坪上有風景》,我真想去拜望蓼子鄉(xiāng)的那塊寶地——梨坪。不知是作者筆下生花,還是梨坪天生奇景,這篇出神入化的文字,可謂再現(xiàn)了現(xiàn)實版的臥龍崗和鮮活版的桃花源。我在城口生活了整整34年,渾然不知前河谷上、金字山下竟有這么一塊深藏不露的“田園部落”,阡陌田疇,草木蔥蘢,纖塵無染,柳暗花明等等景象,正是煩躁的城里人所向往的去處啊!誰看了這一段,都會是心花怒放的感覺:“云遮霧罩之中,峰圍溪繞之里,炊煙裊裊之下,雞鳴狗吠之際,巴渝特色的白墻黑瓦的村舍儼然分布……風無痕,溪無聲,在一切顯赫之外,在一切喧鬧之外,盡顯安詳與平和,以及深山農人的真性情!卑恚旈苑蚰镣骞脷w家之后,火塘那可口的罐罐飯和老人們的龍門陣,別提有多愜意。

斯緣筆下的梨坪,寫出了別樣的風景,寫出了別樣的鄉(xiāng)情,也寫出了別樣的意蘊。

巧抓細節(jié),剪裁得體。

都知道“形散神聚”是散文的特點。如何在一大堆“形散”的素材中創(chuàng)作出“神聚”的作品,得靠兩手硬功夫。一是抓住有價值的細節(jié),二是對散體的文字有恰如其分的剪裁。《西部作家》主編王克楠特別看重細節(jié)。他說“(散文)抓的是生活的局部,是局部中的細節(jié),如果沒有細節(jié),散文就是一盤散沙,毫無生機!蓖瑫r他又說“(散文)可以縱情地想象圓滿其細節(jié),表達自己對所述事體的解剖和追問,在主客體碰撞感應中,書寫自己真切的生命感受……”《夜雨》一書,對細節(jié)的處理和情感的表達,可謂捏拿得度,正當火候。所以它的長文不顯枝蔓,短文不覺虧欠。

《眺望巴山》里的4章,每一章都有內容的傾斜,都抓住了典型的細節(jié)!靶奶伺_”的細節(jié)是“一碗水”;“渝陜界梁”的細節(jié)是云霧;九重山的細節(jié)是青草塘的傳說和杜鵑花;三排山的細節(jié)是風雪。假如不抓細節(jié),不找特色,“眺望巴山”這個題目,那可是看不盡的千山萬水,寫不完的“百科長卷”。作者在氣象萬千的大巴山景物中,只選擇那些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物,并在寫實的敘述中融入自己的情志與感悟,這就使得《眺望巴山》既有生氣,又有文采,而且不枝不蔓。

寫城萬快速通道的《穿越八臺》,是一篇大文章。如果要把城口人修這條路的全過程事無巨細地寫下來,那將是一本很厚的書?芍挥腥f余字的《穿越八臺》,卻把城口的這條“天路”自立項、籌資、建成、通車的所有過程與場面,都清晰地展現(xiàn)出來了。文章巧妙就巧妙在突出重點,精當剪裁。作者以小標題分領題意,把大文章分解成若干板塊,截取不同的橫截面,選用突出主題的不同細節(jié),題分多路,各有側重。如“落寞的痛”和“答卷”,是寫大山的閉塞與山里人的期盼的。“絕壁掛口”和“七月的蹂躪”,是寫修路艱難和抵抗山洪險情的……把所有分領不同任務的篇章組合起來,它就是完整的大文章。

無須贅述,《夜雨》集子中的散文,在選材立意、構建結構、慎用細節(jié)、合理剪裁等方面。都是可圈可點的。

此外,多種修辭手法的適時跟進,也有助于提升《夜雨》的文采。比喻、夸張、引申、隱喻、設問、雙關等等,隨處都能見到。不少排比句就用得恰到好處。例如:“河流是魚蝦的家,天空是雄鷹的家,大地是種子的家”(——《新雪回家》)“(楓葉)紅得開朗,紅得剔透,紅得耀眼”(——《山村秋意濃》)“(柳河)遙遠如天邊,靜謐如處子,清澈如明鏡”(——《柳葉輕盈》)“溪水就是洋芋,溪水就是包谷,溪水就是他們的血液,溪水就是他們的生命”(——《亢河,我的心靈與祭獻》)“美景在這里沉寂,故事在這里埋藏,夢想在這里發(fā)酵,生命在這里輪回”(——《穿越八臺》)斯緣的散文婉約、理性、樸實、清雅,有個性,有文采,與他精通修辭技法,我想也應該有一定關系。

此外,《夜雨》中的一些獨特見解和近似哲言的語句,無異于給讀者的一份饋贈。我讀后獲益匪淺。例如:“晶瑩的雪只鐘情高處,因為圣潔原本在高處”(——《守夢黃安壩》)“現(xiàn)代社會,越是安寧的樸素的東西,越是讓人難以企及”(——《亢河的另一道風景》)“喝茶,喝的是一種心境,濾去的是浮躁,沉淀下的是深思……”(——《巴山茶韻》)“(煤炭工人)一雙雙烏黑的手,一張張泥濘的臉,裝訂成陽光的詩篇”(——《穿越八臺》)“(登山者)與其說是攀登山峰,不如說是在攀登人生……每一個地方,都要聳立一座人們仰望的山”(——《仰望與攀登》)

倘若要把這本書一一評說下去,還得有很多的話要說。我以上的一管陋見,僅在拋磚引玉。

在此,也有與斯緣商榷的地方。

《夜雨》中的《云遮霧繞聚馬坪》這一篇,寫出了萬山叢中天然獨立的一塊平地——聚馬坪,它的孤獨它的險峻它“世外桃源”般的自在以及一群中學生在此開荒種地辦農場的故事,都很動人。寫到此,我滿以為作者會順勢來一筆,把清代嘉慶初年鬧白蓮教,城口義軍與官軍在聚馬坪血戰(zhàn)的故事點出來。若講歷史,這兒完全可以濃墨重彩地寫一段。當年激戰(zhàn),聚馬坪現(xiàn)場陣亡的白蓮義軍達三千余人,戰(zhàn)事之慘烈,《城口廳志﹒武功志》里詳有記載。作者看過廳志熟知此事,在一篇題目叫“云遮霧繞聚馬坪”的文章里,沒出現(xiàn)這一段歷史,無論作者是怎樣的題材考慮,我認為都是這篇文章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