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其他 > 正文

新中國第一批次老知青發(fā)現(xiàn)記

來  源:重慶作家網    作  者:本站    日  期:2016年8月10日     

生活中不能沒有發(fā)現(xiàn),歷史上不能沒有發(fā)現(xiàn)。許多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的事物其實早已存在,只不過此前我們還不知道,還不了解,還不認識,還不熟悉。更稀奇的是,一些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隨時隨地陪伴著我們的人或事物,我們卻并不“認識”,或者說熟視無睹,不明究里,不識廬山真面目。這種現(xiàn)象,有時候真是人生和社會的一大悲哀。

知青現(xiàn)象就是這樣。當年當年當年的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們現(xiàn)在都老了,“知青”變成了“知老”,老知青了,都已進入了耄耋之年。那么,新中國建立后“第一批次”的下鄉(xiāng)知識青年們在哪里?我們能不能發(fā)現(xiàn)他們,找到他們,了解他們,讀懂他們?

我在這里說的“第一批次”是這樣界定的:

如果從1954年12月22日河南省郟縣32名回鄉(xiāng)知青,1955年10月15日上海98名到江西省德安縣落戶墾荒的下鄉(xiāng)知青算起,此后團中央在全國組織了10多個省市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這兩三年間全國成千上萬的知識青年奔赴農村,投身農業(yè),這算不算我國后來長達半個世紀的如浪如潮的3000萬下鄉(xiāng)知識青年的“第一批次”?

本文要記述的,就是這新中國“第一批次”老知青中的一批302位,他們是怎樣走向大巴山區(qū),在山里度過青年時代,中年時代,進入老年時代,然后在60年后才被“發(fā)現(xiàn)”的。

(一)

這是2015年6月25日,黨的94歲生日前夕。位于重慶市東北角大巴山南麓的革命老區(qū)城口縣,迎回了100余位年齡在75歲至83歲的耄耋老人——1956年2月響應黨和毛主席支援山區(qū)農業(yè)合作化建設,從萬州、開縣來到城口縣農業(yè)生產合作社當會計的知識青年。60年間,城口人民一直將他們這批知青親切地統(tǒng)稱為“會計妹”(沒分性別,委屈男人們了)。這次是城口縣委縣政府組織的“萬開知青支援城口農業(yè)合作化60周年紀念活動”,這些還活著的,還坐得車走得動路的老人,大都精神矍鑠少數(shù)被牽著扶著回到了城口,一部分留守城口的會計妹也參加了活動。

一個甲子過去了,會計妹已不再是會計妹,會計妹仍然是會計妹,容顏已改,初心不移,一部分已逝去,大部分尚健在,此番白發(fā)鶴顏,重游故地,人人都可以想象得到,那將是怎樣的一種感人場景,怎樣的一番傾訴衷腸!

筆者作為1965年下鄉(xiāng)到城口,晚他們10年的“中知青”,被特邀參加采訪了這次紀念活動。25日到29日,5天時間里,100余名會計妹出席了縣里舉行的座談會,參觀了新縣城、紅軍公園、革命歷史紀念館、河魚鄉(xiāng)高山移民新區(qū)、青龍峽和亢谷風景旅游區(qū),還探望慰問了留守城口一直當農民又患了癌癥的老知青應茂如,守孀的會計妹蔣太云。撫今追昔,睹物思情,那種感慨之情激蕩之情悲喜之情用語言實在難以形容!

在6月25日舉行的座談會上,城口縣長黃宗林講了這樣一段話:

“翻開城口歷史發(fā)展的篇章,不僅有老紅軍英勇戰(zhàn)斗的場景,更有那些曾用青春與生命開創(chuàng)歷史,沉淀光榮的知青身影。城口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唷@個特殊歷史時期的稱謂,這個特殊年代的特殊群體,在城口人心中有著特殊的情愫,熟悉,親切,令人感動。1955年,毛澤東向全國知識青年發(fā)出號召:‘全國合作化,需要幾百萬人當會計,到哪里去找呢?其實人才是有的,可以動員大批的高小畢業(yè)生和初中畢業(yè)生去做這個工作。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谑,一場涉及全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運動拉開帷幕。城口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迎來了各位老前輩支援城口山區(qū)的建設。1956年2月,萬縣、開縣302名知識青年響應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號召,背上行囊,在親朋好友的叮嚀聲中,翻山越嶺,風餐露宿,徒步15天,行程近千里,懷著建設新農村的目的和向往來到山區(qū),投身城口農業(yè)合作化開發(fā)建設大軍中。這就是城口人民60年來親切呼喚的‘會計妹’……”

如夢初醒,如夢初醒啊!縣長一段十分正常、十分準確的評價之語,總結之語,似乎揭開了一個早就應該不是秘密的“秘密”:這批1956年從城市來到城口山區(qū)的“會計妹”,起初并不是民間多年傳說的上面派遣的“工作同志”,“脫產干部”,“干部配偶”,而是地地道道的自覺自愿的下鄉(xiāng)知青,一杠子插到底的農業(yè)社的農民!

幾十年來,位于川陜交界處的僻遠城口縣,從建國初期便開始有干部被調派進來工作。但提到成批的下鄉(xiāng)知青,人們就想到1963年的重慶茶林場工人,1964年的萬縣林場工人,1965年的萬縣社辦場知青,1966年的萬縣民辦教師……再往前呢,沒有了,不清楚了。誰料到那年300多名“會計妹”就是老資格的成批的地地道道的城市下鄉(xiāng)知識青年?數(shù)十年間和城口人民反復在各個農業(yè)社各個公社各個鄉(xiāng)鎮(zhèn)單位各個縣屬部門打照面打交道打親家打“平伙”的熟得不能再熟親得不能再親的某某某某某某就是屬于新中國“第一批次”的支援山區(qū)的開拓者墾荒者建設者,就是開發(fā)建設大巴山區(qū)城口縣的頭號大功臣?

60年彈指一揮間。歷史要找到他們,人民要找到他們。他們對城口山區(qū)獻了青春獻子孫,獻了子孫獻生命,城口山區(qū)要給他們請功,要給他們寫史,要給他們樹碑,要給他們立傳!

(二)

這大約算是這批人人生最初的旅程,應命而生、應運而生、應約而生的旅程。

1955年,隨著中國農村合作化運動波瀾壯闊地展開,位于大巴山腹地“老少邊窮”的城口縣,很快建立了幾百個農業(yè)初級合作社,實現(xiàn)了全縣合作化。但是,“架子”搭起來了,內容呢?千百年刀耕火種、文化落后的大山區(qū),農村認識扁擔大個“一”字的人沒幾個,還靠著結繩記事、谷粒記數(shù)過日子哩,合作社誰來記賬?何況全縣一下子成立了幾百個合作社?

告急,告急!農村急需懂得數(shù)數(shù)碼碼的“文化人”!沒法子,縣里當即向上級領導部門萬縣地委和行署打報告求援。這是大事啊,這是大局啊。毛主席不是有關于知識分子到農村去的批語么,上有號召,下有需要,萬縣城鎮(zhèn)也有中小學畢業(yè)生不能找到工作的巨大壓力,天時地利人和,何樂而不為?

于是,1955年下半年,在萬縣地委、行署的布置下,由青年團萬縣地委、萬縣市委牽頭,在萬縣開設了為期7天的支援山區(qū)農業(yè)合作化會計培訓班,組織立志建設農村、獻身山區(qū)的熱血青年參加培訓,以適應農村的需要。因城口當時成立了302個農業(yè)合作社,萬縣培訓班就“比著箍箍買鴨蛋”,招收了320名學員,學習基本的財會知識。培訓結束時,273名學員領到了結業(yè)證,后又從開縣縣城招收了29名學員,共計302人,組成了萬縣地區(qū)支援城口農業(yè)合作化志愿隊。

真的全是自愿啊。最大的20歲,最小的15歲,年少氣盛,涉世未深,都憋著一股扎根山區(qū)、占領山頭、服務農業(yè)、奉獻青春嗷嗷叫的勁頭,恨不能立馬就動身。有個還不滿15歲的小姑娘,聽說因年齡太小沒批準她去,哭著鬧著找地段扯皮,說是你們憑啥不讓我響應黨的號召到農村去,后來好說歹說才把她誑住。

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江城萬縣,人們對這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眾說紛紜,廣大的干部群眾表示了極大的支持和熱情。寫慰問信……捐款捐物……送紀念品……領導接見……開歡送會……

這一群小學、初中畢業(yè)或未畢業(yè)的男女青少年那些日子真是激情難抑,徹夜難眠。不知道城口在何方,有多遠。不知道此去吃哪里,住哪里,待多久。不知道去了以后將來會怎么樣。反正紅心交給黨安排,千山萬水無阻擋!有人編了激越的歌曲傳唱:“飛奔在廣闊的大地上,我們的青春閃耀著光芒……”就這樣于1956年2月1日,在傳統(tǒng)春節(jié)即將到來的寒冬臘月,大多數(shù)知青從萬縣城出發(fā),步行三天后和開縣的戰(zhàn)友會合,一起繼續(xù)向城口進發(fā)。

萬縣到城口200多公里,到開縣才走了幾十公里。接下來,山更大,路更險,所需時日更多。開、城兩縣之間橫亙著的連綿大山叫“狗兒坪”,建國初期土匪出沒,曾發(fā)生過暴亂事件,常常是一走幾十里不見人煙。這批從小沒離開過爹娘的“少爺小姐”們哪見過這樣的地方?哪經過這樣的大苦大累?光聽一些地名就令人生畏:“靈官廟”、“手扒巖”、“空歡喜”、“一線天”、“七十二道腳不干”、“莫家坡”、“鬼見愁”……一路上吃的是偶爾一家農戶或幺店子的野菜包谷米飯,住的是“背二哥”歇腳的天穿地漏的窩棚,喝的是山泉水,很多人走得鼻塌嘴歪,精疲力竭,手臂被荊棘劃出傷痕,腳上打起亮泡,有的不知哭了多少回……

進入城口地界,燕子河、七雁山、梆梆梁這些高山河谷又擋在面前。沒法子,又走啊,爬啊,蹚啊,憑著年輕苦中作樂,憑著信念咬牙堅持,整整走了15天,從臘月十八走到正月初三,走過了15歲或者16歲17歲18歲19歲20歲的新春佳節(jié),好容易走進了“好個城口城,山高路不平,兩人不能并排走,雙腳走成一字形;好個城口縣,衙門像豬圈,大堂打板子,全城都聽見,上街摔跟斗,下街撿草帽”的目的地城口縣城。

稍事休整,知青們就被分到全縣各個農業(yè)社擔任會計,住進了各地茅草搭棚石瓦蓋頂竹兒糊墻灰坑煮食的農民房東家,當上了“會計妹”。戶口是農村戶口,國家每月給每人3元零用錢,40斤包谷,2斤臘肉,1斤豬油。除了晚上點起桐油燈、松明子做賬,白天還得和社員們一道出工做農活。閑下來還教農民識字,唱歌,跳舞,一來二去,農民們都把這些遠方來的知青娃娃當成寶貝,當成自家人。

歲月流逝,青春消減,隨著縣里工作的需要和農村中小學生畢業(yè)回家的人數(shù)增多,會計妹們東一個西一個被安排進了社里區(qū)里縣里的廣播站、郵電局、信用社、供銷社、稅務局、財政局等單位工作。小小城口縣城和更小的區(qū)、社,轉去轉來碰見的都是這些會計妹。一個個年齡慢慢大了,自然得談婚論嫁。有的會計妹嫁給了各級領導干部(當然不是下鄉(xiāng)前人們所說的全由組織安排的),有的和各地大城市進城口的“支邊人員”結了婚,有的嫁了娶了城口職工,有的娶了嫁了本地農民,更多的是會計妹和會計娃配了婚,還有的因各種原因離開城口,有些人就此夭折在山里……

(三)

話題又回到會計妹支援城口60周年大聚會。許多會計妹都說,這多半是我們這批人今生今世最后一次集體結伴回城口了。作為隨行記者,筆者為這些與自己有著相同經歷的更老的知青所感動,活動結束時采寫了長篇通訊《年少青春獻邊城 耄耋重游大巴山——萬開知青支援城口農業(yè)合作化60周年紀念活動紀實》,發(fā)往重慶知青文化研究會編輯出版的《重慶知青》雜志。沒想到這篇文章無意之間提供的信息,引起了研究知青編年史的知青們的注意。研究會的老知青賀巖、戎晉生打來電話,說是1956年2月這個時間點將目前掌握的重慶知青最早下鄉(xiāng)的時間提前了好幾年,這是知青編年史上的一個重大新發(fā)現(xiàn)!隨即,筆者向研究會推薦了當年“會計妹”和這次紀念活動的組織者張君太、張承玲、張經棋等人。他們給研究會寄去了60周年活動紀念冊,還邀請賀巖他們前來參加2015年12月19日的會計妹聚會。

這天,萬州(原萬縣)沙龍公園,40余位“會計妹”聚在一起,喝茶,座談,唱歌,跳舞,打牌。專程從重慶趕來的賀巖、戎晉生等三人,在會上對會計妹進行了采訪。同是下鄉(xiāng)的老的和更老的知青,有著相同的苦難經歷,有著太多的共同語言,有著一樣的思緒情結,大家暢敘友情,共表衷腸。賀巖他們收集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接下來,2016年1月18日,中國傳媒大學崔永元口述歷史研究中心知青專題組一行三人,專程到重慶采訪“文革”前老知青,萬州、開縣老知青代表張承玲、張經棋、劉興華專門趕到重慶,一起接受了采訪。

60年想來漫又長,其實彈指一揮間。當年302名會計妹,已有大半離開城口,目前還有60多人留守城口,6人一直待在鄉(xiāng)下當農民。有近40人已去世,活著的許多人已疾病纏身,行動不便。許多老知青的子女、孫兒在城口工作,成家。真是“獻了熱血獻青春,獻了自己獻子孫”啊!進城口時年齡較大的劉本湘,60年一直在區(qū)鄉(xiāng)工作,并在農村安了家。他的6個子女也大都安排在城口工作。數(shù)十年間他曾被評為優(yōu)秀黨員,他家被評為“黨員之家”。張經棋全家三代共19人,她本人一直待在城口,退休前在二輕局工作。她丈夫退休前是建行職工,三個女婿都在縣屬單位工作,大女兒是1976年的下鄉(xiāng)知青,她家的經歷應證了“鉚定青山不放松,革命后浪推前浪”的道理。

新中國第一批次的這批老知青,就這樣從塵封了60年的歷史中被“發(fā)現(xiàn)”出來,進入了中國知青的檔案。也許作為事件來說,一切都已經過去了;但作為生生不已的人生征途,一切都還在繼續(xù),一切都還有希望。許多新的事物,新的苗頭,新的寓意,也許還要等著人們去發(fā)現(xiàn),去關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