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璟
車行在銀川寬闊的大街上,不時閃現(xiàn)出一些巨大飽滿的綠色穹頂、高峙藍天的一串串晶亮的圓球、掛在半空中的一彎新月塔尖。
越往里走,擺攤做生意的人也漸漸多了起來,有推著板車叫賣的,有擔(dān)著挑子叫賣的,有擺著地攤叫賣的,有守著門店叫賣的,大街小巷人頭攢動,熙熙攘攘。這些人,有的戴著小圓帽,有的裹著蓋頭,我知道這是回族人的服飾習(xí)俗,在重慶的街頭有時也能見到這樣的穿戴?粗苓呥@些與自己截然不同的裝束,仿佛有踏進異域的感覺。
午飯之后,通過短暫的休整,天色向晚,我們信步于寬闊平整、干潔清麗的鼓樓步行街,作為初來乍到的外地人,我們已完全被這滲透了現(xiàn)代文明的繁華市景所融化了。那些俊俏時髦的女子,那些穿戴奇異的帥哥,那些休閑的老人,那些濃情蜜意的戀人,還有那些追來逐去的小孩……一切就像變成了這城市的一個個快樂的音符。夕陽懶懶地灑在古老的城墻上,灑在現(xiàn)代高層建筑的碧瓦琉璃上,灑在川流不息的匆匆行色中,像是為這座塞上之城寫下的一段抒情的文字。在步行街的盡頭,是銀川最大的美食城,樓上樓下,旋轉(zhuǎn)交錯,各種美食的香味攪動著我們敏感的味蕾,什么德隆樓涮羊肉、全聚德烤鴨、爆炒羊羔肉等等。一路打望過去,直叫人流口水。最后我們選在鼓樓旁邊的“老毛手抓羊肉店”用晚餐。據(jù)說“老毛手抓”是寧夏手抓特色餐飲業(yè)中唯一保存并流傳至今的百年老店。老毛手抓沿襲了上百年的祖?zhèn)髅胤剑蛉怩r、嫩、香,油而不膩,香醇可口,常吃不厭。吃“手抓羊肉”有一句俗語叫:“吃肉不吃蒜,味道減一半!蔽抑来笏饩哂袣⒕、消毒、除腥的功效,但我平時還是不喜歡吃蒜,因為它味道太“沖”了,今天卻不一樣,為了品嘗到真正的銀川美味,我先迫不及待吃了兩瓣大蒜,突然感覺很奇妙,這兒的大蒜咋脆脆的、甜甜的?在嘴里還有種清涼的感覺。再將手抓羊肉蘸上毛家肉館特制的醬狀佐料,放在嘴里輕輕一嚼,鮮鮮的,嫩嫩的,脆而化渣,吃起來特別有滋有味。吃羊肉的時候,再將原湯放點調(diào)味鹽,撒上一點香菜,每吃一口肉,再喝一口湯,感覺胃里、心里暖暖的,尤為舒服。吃完肉后再喝一碗毛家特制的八寶茶,那實在太享受了。
我有一個習(xí)慣,無論走到哪里,總喜歡去當(dāng)?shù)剞r(nóng)貿(mào)市場閑逛,因為那里可以體驗到原滋原味的民風(fēng)民情。第二天,我早早起床,來到了銀川市解放路旁邊的一個農(nóng)貿(mào)市場。這兒早已是人聲鼎沸,有沿街叫賣的,有討價還價的,有推著自行車、三輪車在人群中推來攘去的,整個市場上人山人海、萬頭攢動,熱鬧非凡。街道兩邊的攤點密密麻麻,擠得水泄不通,什么雞鴨鵝魚、蘿卜白菜、土豆香瓜、大蔥蒜苗、蔊菜甘藍,還有許多不知名的各種新鮮蔬菜、水產(chǎn)干果等等,真是南北雜貨,應(yīng)有盡有。各種賣早點的攤位也一字排開,早已熱氣騰騰,有香噴噴的麻辣米粉、羊牛肉米粉、羊肉揪面、牛肉面、蒿子長面、粉湯餃子、羊肉泡饃、蘑菇面筋、羊肉燴面,有油餅、油條、炸糕、煎餅、油炸蔥花餅、油餅棗糕、豆腐腦、豆?jié){、小米粥,還有黃橙橙的渣子粥、野菜團子、油炸蒸艾、絲糕等等。每一個攤位前的人都非常多,吃早點的人早早排起了長隊,幾十個攤位座無虛席。一圈轉(zhuǎn)下來,有幾種特產(chǎn)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賀蘭山紫蘑菇,亦稱“紫丁香山菇”,它是賀蘭山原始森林中生長的一種稀有的美味山珍。它紫色的傘蓋,灰暗的菌把,上面還沾著新鮮的沙粒。據(jù)賣菇的人說,賀蘭山紫蘑菇屬于賀蘭山上的獨有品種,其它任何地方都沒有這種菇,這是他們昨晚半夜出發(fā)從賀蘭山上的樹林子里撿拾的,新鮮得很,它吃起來肉質(zhì)肥厚、口感爽滑、味道鮮美、氣味醇香,是地地道道的山珍美味。但作為一位匆匆的過客,我實在無福消受,只有羨慕的份了。還有一種叫“韭菜花”,這也是我在別處的農(nóng)貿(mào)市場上從沒有見過的,幾十個潔白的小花蕾攢集在一起形成一朵綻開的傘狀花序,無數(shù)朵韭菜花堆積在一起,碼在地攤上,像一座座小山,韭菜花論斤賣。據(jù)說這都是當(dāng)?shù)乩习傩赵诓菰稀⑸车乩镆欢湟欢溆H手采摘的,全是野生的,馨香濃郁。韭菜花可以炒著吃,可以做肉餡包餃子,也可做成拌料或蘸醬使用,無論怎樣吃都清香開胃。走在銀川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一樣特產(chǎn)就是寧夏枸杞,寧夏枸杞有鮮紅的、有淺黃的、有烏黑的,有現(xiàn)摘的、有干制的,各種品質(zhì)不同,價格相差很大。寧夏人對枸杞情有獨鐘:他們春采其葉制成枸杞茶,夏釀其蜜制成枸杞蜜,秋采其果就是枸杞,冬挖其根名曰“地骨皮”,甚至還將其根提煉成有軟黃金之稱“油膠丸”,可以說枸杞全身都是寶,真讓我長見識了!
在銀川城內(nèi),我們一共呆了三天,先后游覽了銀川鼓樓、玉皇閣、南關(guān)清真寺和中阿之軸。
出了清真寺大門,兩邊擺滿了各種攤點,攤點上堆碼著金黃色的、冒著濃濃香氣的油炸食品,有的像一圈圈麻繩糾結(jié)在一起,有的像油炸的包子或饅頭,有的像樹葉,有的像月餅,各種形狀不一而足。出于好奇,上前打聽,才知道這是回族人民最喜愛的傳統(tǒng)食品馓子和油香;刈逵芯涿耖g俗語叫“點心香,月餅美,回回的馓子甜又脆”。據(jù)當(dāng)?shù)厝私榻B,寧夏回族的馓子之所以味美好吃,主要是在配料制作方法上特別講究股細條勻,焦酥香脆,色澤鮮黃。制作時一般用蜂蜜、紅糖,或鹽、花椒、紅蔥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適量的雞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復(fù)揉壓,搓成粗條,捻成面團,搓成或揪成由粗細勻稱、盤連有序的圓條構(gòu)成環(huán)狀物,再放入油鍋炸至棕黃色即成。據(jù)說,每逢回族的古爾邦節(jié)和開齋節(jié)、圣紀(jì)節(jié)等節(jié)日,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盤油馓子待客,當(dāng)客人來到的時候,賓主互致節(jié)日問候,等客人入座后,主人首先掰下一束油馓子遞到客人面前,然后斟上香噴噴的茶。客人食用時須將折碎的馓子吃完,否則是對主人的失敬。油香又叫“太思米”,制作油香時所用的原材料和制作馓子差不多,先揉搓做成餅狀,之后用刀在中間切二至三個孔,再用清油炸熟,回族油香以色紅、味美、醇香、酥軟而聞名,油香也是回族人在重要節(jié)日用以款待賓客的;刈迦顺杂拖愫苡兄v究,吃前先要念一聲“太思米”,而后再順著刀口用手掰著吃,切忌一口一口咬著吃。
在南關(guān)清真寺的隔壁就是寧夏牛街,牛街是銀川一條著名的特色美食街。牛街入口處立著一塊雕刻精美的白色牌坊,上面寫著“寧夏牛街”四個字,牌坊上面有五個精致的小穹頂。這兒整整一條街密密排列著無數(shù)家清真餐館,就像北京的牛街、西安的回民街一樣,這里集中了寧夏的許多特色小吃,除了上面提到的馓子和油香外,什么手抓羊肉、寧夏石烤羊、銀川羊羔肉、涮羊肉、銀川燴羊雜碎、水盆羊肉、羊肉泡饃、炒糊餑、粉湯彩餃、釀皮子、莜面蒸餃、羊肉老搓面、羊肉臊子面、燴小吃、涼拌牛蹄筋、金錢發(fā)菜、扒駝?wù)、莜面土豆魚魚、蒜仔燒黃河鯰魚、風(fēng)味烤魚等等,應(yīng)有盡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你吃不到的。走在街上,由塞上特有的水土所奶哺的俏美的女子與精悍的男人們,到處演繹著時髦的風(fēng)情。時不時有—對男女青年摟著腰、駕著一輛輕騎招搖過市,無不繃緊了人們好奇的神經(jīng)。只是那些白布篷子下擺開的瓜果攤兒,那些扛著冰葫蘆沿街叫賣的中年婦女,那些廝守著碳爐、裸露著黧背賣烤地瓜的老人,還遺留著一種塞上邊城蒼涼的余韻。
原載于《散文選刊》(下半月.原創(chuàng)版)(2018.2)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