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靈
巴渝古橋眾多,門類別樣:天生橋、跳蹬橋、索橋、浮橋、板橋、拱橋、梁橋……如繁星鑲嵌在江河、溝壑之上,耀射出古人勤勞與智慧的光芒。而三峽地區(qū)溪河縱橫、高山峽谷顯著,古橋更如一顆顆耀眼的明珠,閃閃發(fā)光。
民間天生橋
三峽古橋中的天生橋由大自然所“造”,是天工造物的杰作,奇異秀麗,讓我們?yōu)橹潎@。
橫架在重慶萬州城區(qū)苧溪河東西岸的一塊天然巨石,猶如一把專門置放在那里的古琴,它的背后有一個緩緩的石坡和10多米高的巖壁,河水潺潺流過斜坡后形成瀑布,跌入巖壁下的一個淺凼里。經(jīng)過淺凼的緩沖,河水從這塊巨石下的縫間流出,形成第二個瀑布落入下面的深潭中。斜坡的潺潺流水和飛濺的瀑布如雪,并迸發(fā)出貫耳的響聲。清雍正年間夔州知府楊本源觸景生情,在巨石的內(nèi)側(cè)題刻“響雪”,又在外側(cè)刻下“石琴”二字,萬州人稱之為“石琴響雪”,列入古八景之中。
“石琴響雪”長約30米,寬約3米,厚2米多,雖為一景,但更作為一座天生橋,自古方便萬州苧溪河兩岸民眾的通行。民間傳說,魯班徒弟趙巧兒從這里走過,腳下生出此橋。從前李白在萬州西山崖下(后稱太白巖)讀書吟詩倦后,曾漫步此橋,因沾了詩仙的仙風道骨靈氣,后人又稱天生橋為天仙橋。
著名長篇小說《紅巖》的女主人公江雪琴,即家喻戶曉的江姐,人物原型叫江竹筠,在四川萬縣(現(xiàn)重慶市萬州區(qū))從事地下工作時,工作、居住和被捕的地點離“石琴響雪”不是太遠。上世紀50年代末,羅廣斌寫作《紅巖》時,著名作家艾蕪建議,用“石琴響雪”這個自然奇觀的美名給女主人公取名,于是,江姐有了一個美麗的名字——江雪琴。
三峽地區(qū)的嶺谷地貌特點,造就了很多天生的石橋奇景。在重慶涪陵城南7.5公里的烏江支流小溪上,有3座天生石橋依次排列相距約200米,其中第二座由一塊整石自然形成天生拱橋,長50多米,如果算上兩邊的“引橋”,差不多有近百米,它的高度約60米,寬20多米,跨徑約40米,連接著小溪兩山中的古道,矗立在青山綠水之中。1980年《人民中國》和美國一家地理雜志刊載其圖文后,聲名遠播,游客至此,無不稱絕。在重慶奉節(jié)龍橋土家族鄉(xiāng),還有一座處于海拔高度1500米左右的天生橋,名龍橋,橋?qū)?0多米,高80多米,跨度10余米,拱梁厚度達36米多。橋下是幽深陡峭的峽谷,有小河穿過,蜿蜒流淌,很是美麗。
原始跳蹬橋
除了天生石橋外,三峽地區(qū)最原始的越溪過溝方式,是在溪溝流水較淺的地方,簡單地安放一個個石墩,行人跨上石墩越過溪溝,這些石墩被形象地稱為跳蹬橋,是三峽古人建造的最早的原始橋。
重慶忠縣的跳蹬橋在三峽地區(qū)頗具特色,多達356處,其中幾十處集中在縣境內(nèi)的汝溪河上?h城北涂井鄉(xiāng)境內(nèi)汝溪河上的金銀跳蹬橋已有670多年歷史,元惠宗至元五年(1339年)由忠州(現(xiàn)忠縣)人任宗海、趙瑞募資修建,總長113米,石墩125個,每個高2.2米,寬1.3米,厚0.65米,清雍正九年(1731年)和1939年兩次補修。1958年大辦鋼鐵時,鐵廠運送貨物經(jīng)常需要過河,為求簡便,在跳蹬上鋪設(shè)石板作橋面,跳蹬橋變成了一座石板橋。后來有一年汝溪河發(fā)大水,石板全部被沖走,恢復成了跳蹬的原貌。三峽庫區(qū)蓄水后,江水漫進汝溪河,金銀跳蹬橋永存河底。
忠縣汝溪鎮(zhèn)因汝溪河流經(jīng)鎮(zhèn)境約10公里而得名,清清的河面上,不時可見一排或長或短,明顯留著歲月痕跡的石墩靜立水中,成一座座跳蹬橋,竟有10多座,F(xiàn)在鎮(zhèn)東邊的汝溪河上,不足3公里的河段有木應(yīng)山、長溪溝、白水堂三座跳蹬橋,每座跳蹬橋橫跨河面約50米,石墩都在50個以上,最多的有70個,每個相距0.70米左右,它們歷經(jīng)百余年風雨,見證了汝溪河兩岸城鎮(zhèn)的變遷,名聲遠播,每年吸引來不少的游客,親自跨上石墩,感受一番跨越的滋味。
在汝溪鎮(zhèn)境的汝溪河上,還曾有座126個石墩的跳蹬橋,每20個石墩立一個石柱,穿一節(jié)鐵鏈作扶手。后因過河的人多,考慮到安全問題以及洪水期間不能通行等原因,1918年改成24孔,寬為1.5米的石板平橋,1958年又改為堤壩式石墩,用木板作橋板的平橋。1966年修建萬(州)忠(縣)公路時被拆除,建起5孔圓腹的空腹式石拱橋,長124米,成為忠縣第一座公路大橋。
雖然三峽地區(qū)現(xiàn)在古橋和現(xiàn)代橋梁星羅棋布,但因跳蹬橋簡捷便宜,仍在民間很多的溪溝發(fā)揮巨大作用。
索橋和浮橋
三峽古索橋和古浮橋是與戰(zhàn)爭連在一起的,其鼻祖便是三峽中的攔江鐵索。最早記載的攔江鐵索是三國時期吳國,為抵擋晉武帝司馬炎的進攻,在三峽西陵峽中設(shè)置攔江鐵索和在江中暗置鐵錐。然而吳國并沒有抵擋住司馬炎的攻擊。太康元年(280年)正月,西晉益州刺史王濬制造幾十張大木筏,連成一個整體,上面綁著身穿鎧甲的草人,令水兵推著前行,水中的鐵錐扎在前行的木筏上被拔掉了,再點燃事先準備好的一大堆飽灌麻油的竹纜,燒融攔江鐵索。
三峽中首建索橋的是北周大將陸騰,天和五年(570年) 春,他在湖北秭歸城以下地域的西陵峽南岸修筑堡壘安蜀城時,在江面橫拉起粗繩,編結(jié)葦草鋪成索橋,方便從北岸運送軍糧。結(jié)果陳朝名將章昭達在樓船上綁上長刀,刀刃朝上,放船順流而下,船從橋下過,自然割斷繩索,橋就斷了,陷北周士兵于糧絕之境。不過這一取勝的小戰(zhàn)例,并沒改變陳國被滅的歷史。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后,為一統(tǒng)天下,出兵伐蜀。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后蜀軍隊在瞿塘峽口架浮橋鎖江,上置三重木柵,在兩岸夾江列炮,嚴密封鎖。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趙匡胤令分兩路攻蜀,北宋將領(lǐng)劉光義領(lǐng)兵2萬,自秭歸沿江而上,距瞿塘峽10多公里處登岸,步行靠近,先摧毀兩岸炮臺,繼而水陸配合,破其鎖江浮橋,奪下夔州(現(xiàn)重慶奉節(jié)縣),為最終滅蜀取得首捷。
瞿塘峽口因險隘易守,歷代在這里設(shè)置攔江浮橋和鐵索,防御外敵侵入的情形屢見不鮮:唐武德二年(619年)建三鉤鎮(zhèn)浮橋;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前蜀大將張武建攔江鐵索和夔門浮橋攔截南平國國王的舟艦;元朝末年,稱帝重慶的夏王明玉珍為保江山,在瞿塘峽口架設(shè)起三層攔江鐵索橋,橋面鋪有木板,上層行人,中層架炮,下層鎖江。三峽庫區(qū)蓄水前的枯水時節(jié),在瞿塘峽北岸草堂河口的石盤上,還留有兩根系索鐵柱,每根高2米多,直徑0.4米,其中一根下部殘存有“……大將軍徐……”的字樣。據(jù)考證,這兩根鐵柱系南宋夔州守關(guān)大將軍徐宗武,于景定五年(1264年)所鑄,用于攔截元軍的船隊,當時設(shè)置的橫江鐵索鏈有7條,鏈長900多米。
南宋時期,涪陵藺市的江面也曾有一座浮橋,因抗擊元軍的征伐而著名。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一月,元軍名將紐璘攻占涪陵后,借川江冬天枯水期,在涪陵西20公里的藺市鎮(zhèn)江面架起浮橋,斷絕航道,并派兵駐守在浮橋的南北兩岸,以阻擋宋朝援兵入川解困重慶。四月,宋理宗趙昀命呂文德率兵溯江西上,增援重慶。六月,呂文德利用川江汛期的有利時機,一舉攻斷了紐璘架設(shè)的浮橋。這例戰(zhàn)事后來被稱之為“藺市浮橋之戰(zhàn)”,很多史料上都有較詳?shù)挠涊d。
1923年10月,四川軍閥混戰(zhàn)時期,駐萬縣的川軍第2軍,用木船搭建浮橋,橫架在城區(qū)沙嘴至陳家壩的江面,方便軍隊往返南北兩岸,并致函萬縣海關(guān),每天上午9點至12點開設(shè)通道,才允許輪船通行。
三峽地區(qū)川江上的索橋和浮橋,其實是一本厚厚的戰(zhàn)史。
橋梁之最
在不同版本的古橋名錄中,有兩座三峽橋梁因建于上世紀70年代屬現(xiàn)代橋梁而榜上無名,但在中國橋梁史上有著重要的位置。
早在漢代,重慶云陽縣云安鎮(zhèn)就是三峽鹽業(yè)重鎮(zhèn),宋代鹽產(chǎn)量占全國重要地位,明代洪武年間突飛猛進,清代和民國時期更甚,譽為三峽鹽都。遺憾的是川江支流湯溪河從鎮(zhèn)中穿過,把云安鎮(zhèn)分為南北兩岸,千百年來,當?shù)鼐用窀艉佣伤植槐悖叶鄶?shù)鹽水鹵井又在南岸,熬鹽灶場卻在北岸,遇上夏季洪水,兩岸望而興嘆。
1972年1月,四川省萬縣地區(qū)交通局終于要在千年古鎮(zhèn)湯溪河上,動工修建一種單鏈柔式人行吊橋。云安鎮(zhèn)居民十分高興,義務(wù)從湯溪河中淘洗卵石,為橋墩的混凝土提供石料。那是一個特殊的困難時期,在完成兩岸橋的主塔后,因建筑材料供應(yīng)困難而停工。停工期間,設(shè)計和施工技術(shù)負責人傅天幫考慮到,柔式吊橋的剛度滿足不了兩岸人流通行需求,加之設(shè)置鐵鏈錨固的右岸是鹽廠炭渣堆積層,基礎(chǔ)不牢固,需要澆灌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和費用又大增。于是提出設(shè)想,利用已竣工的索塔,改建成 “斜張橋”。這一設(shè)想得到四川省交通局勘察設(shè)計院工程師段君谷的支持,但當時斜拉橋在國內(nèi)尚處于研究實驗階段,沒有實體橋梁。交通部科學研究院重慶分院、四川省交通局勘察設(shè)計院、重慶市政橋梁工程處等5單位組成設(shè)計、施工、科研小組,共同攻關(guān),設(shè)計圖紙。萬縣地區(qū)交通局將建設(shè)方案上報四川省交通局批準,列入1974年交通科研項目。1974年7月,在已建好的主塔上復工,第二年3月竣工,橋長153米,高25米,寬3.7米,由主塔、斜拉索、主梁組成,跨徑組合分別為34.91米、75.84米、34.91米,荷載汽―10級。主塔中間不設(shè)橋墩,主梁由挎在兩個主塔上的各6根高強度柔性鋼纜索斜向張拉,因此稱斜拉橋,或斜張橋。
沒想到,為節(jié)省費用和材料進行的這一改動,使云安斜張橋成為我國第一座斜拉橋,對國內(nèi)斜拉橋的建設(shè)和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1978年,云安斜張橋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1979年4月,又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四等獎和交通部科技成果獎。
川江支流重慶豐都龍河上的九溪溝大橋,因建橋地點的改變,也造就了一個三峽橋梁的“世界之最”。九溪溝大橋是一座石拱橋,橋長140米,橋面寬7.5米,高20米,橋拱跨徑116米,1972年7月1日建成時,是世界上跨徑最大的石拱橋,并保持這一記錄長達18年。
1971年籌建九溪溝橋時,建設(shè)單位并非有意創(chuàng)造“世界之最”,原擬建一座3孔石拱橋,由于沒有鉆探設(shè)備,無法掌握詳細的地質(zhì)資料,橋墩基礎(chǔ)開挖10多米深后還沒見到基巖,河水浸入基坑中,缺乏抽水機具排水,施工無法進行,只好另選橋址。經(jīng)過現(xiàn)場踏勘,決定選在原址下游300米的地方建橋,這里兩岸基巖裸露,基礎(chǔ)開挖量小,河面又是這一帶最窄的地方,建設(shè)單位便改3孔為單孔石拱橋,跨徑116米,并請四川省交通局公路設(shè)計院審查方案和派工程師現(xiàn)場踏勘,幫助修改與完善設(shè)計。
九溪溝大橋建成后,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交通部科技成果獎和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78年11月1日,豐都九溪溝橋作為我國石拱橋建設(shè)方面的代表工程,入選“國家名片”——編號T.31(5-3)、面值8分的郵票。著名的河南安陽火柴廠,也印制了九溪溝橋的火花圖案。
獻身三峽工程
萬州人心中有一座難忘的古橋,就是人們習慣稱為“大橋”的萬安橋。萬安橋1926年5月開建于城區(qū)苧溪河與川江交匯處,長100米,寬20.7米,為鋼筋混凝土3孔磚石拱橋,中間的孔最高,為40米,跨徑36米,橋下還筑有16米高的護橋牙堤。
1926年3月,川軍第2軍軍長、討賊聯(lián)軍第一路總司令楊森從武漢返川,糾集舊部,駐守川東門戶萬縣后,修馬路、建橋梁,大興市政建設(shè),萬安橋就是這個背景下建設(shè)的。楊森令萬梁馬路局工程師任海暹主持設(shè)計,他在日本學習過橋梁技術(shù),局里另外兩位曾留學法國的土木工程師況鴻儒、刁果仙配合。任海暹雖有橋梁理論知識,但缺少實踐經(jīng)驗,而況鴻儒和刁果仙也從沒建過橋,他們找來萬縣當?shù)刂慕ㄖそ、人稱“活魯班”的陳裕發(fā),一同研究建橋方案。設(shè)計圖完成后,建橋任務(wù)交給陳裕發(fā)負責,并簽訂了施工合同。施工期間,楊森經(jīng)常去工地巡察,對任海暹說:“多用錢可以,如果垮了,要受嚴厲懲處!
1927年6月,萬安橋基本完工,任海暹不敢拆去建拱的支撐架,橋會不會垮掉,他沒把握。7月的一天遇上大暴雨,苧溪河兇猛的齊頭水不停地沖刷新建的萬安橋。任海暹悄悄捆好被蓋,租了一只小木船停在下游的聚魚沱,如果橋一垮,馬上坐船逃走。當天深夜,真的聽到一陣劇烈響聲,任海暹以為橋垮了,心驚膽戰(zhàn)地派人去看個究竟。去的人很快回來說:“橋好好的,只是支撐的架子被沖跑了!比魏e哌@才安下心來,天一亮就給楊森去報喜。
橋建好了,按傳統(tǒng)習俗首先要請長壽老人“踩橋”,大橋因此也“長壽”。楊森請來了重慶開縣陳家場的李青云踩橋,據(jù)說李青云生于1678年,當時已250歲高壽,原籍重慶綦江,也說云南或上海,原名陳蔭昌,是太平天國石達開手下的將領(lǐng),大渡河一戰(zhàn),石達開全軍覆沒,便改名李青云,喬裝成草藥醫(yī)生逃到開縣陳家場一帶避難。也傳說李青云是中醫(yī)高人, 130歲時遇一名深山隱士,學會了八卦掌和氣功。不管傳說如何,據(jù)當年多位觀看過踩橋的見證人回憶:李青云身材高大,腰背挺直,面長顏黃,有幾個手指甲30多厘米長,成了麻花狀。他一步一步緩緩地從二馬路的橋西頭,走到環(huán)城路的橋東頭。事后李青云被萬縣幾家相館請去拍照,相片掛在櫥窗,供市民觀賞。
事實證明,萬安橋確實“長壽”。2003年5月30日,因三峽庫區(qū)蓄水,萬安橋?qū)嵤┍撇鸪,竟?次才成功。第一次10點39分,一聲巨響,兩邊的小拱應(yīng)聲倒下,而中間的大拱巋然不動。苧溪河兩岸滿是前來與萬安橋告別的市民,人群中有人唏噓:莫非這橋真有靈性?負責三峽清庫的爆破專家解釋,萬安橋建設(shè)年代久遠,查不到結(jié)構(gòu)資料,找不到爆破著力點,打的炮眼也只有0.8米深。接著又打了幾十個1.5米深的炮眼,17點23分再次起爆,結(jié)果響聲像放了個大鞭炮,大拱依舊挺立。原來是一塊石頭掉落,砸斷了引爆電線,只有3個炮眼被引爆。18點05分,引爆電線接好,第三次引爆,萬安橋終究在萬州人眼前倒下了,很多人為此留下淚水。
因為三峽庫區(qū)蓄水,中國第一座斜拉橋云安斜張橋也沒能保留下來,2006年10月17日實施爆破拆除時,3000多居民趕來告別,有人還與大橋合影留念。大橋爆破沉入水下后,兩岸的居民久久不愿離去。
三峽庫區(qū)蓄水共淹沒尚存完好的三峽古橋43座,其中17座實施了異地搬遷復建,1座原地加固保護,有25座獻身三峽工程。
古橋遺存
相比萬安橋和斜張橋,涪陵藺市龍門橋是幸運的,它橫跨在藺市鎮(zhèn)梨香溪匯入川江的入口處,是三峽古橋?qū)嵤┊惖匕徇w復建中的一座,于2006年4月4日開始整體“搬家”到上游300米處,2009年底復建竣工。龍門橋長174米、寬8.7米、高27米,為3孔平面石拱橋,每孔跨徑26.9米,清光緒元年(1875年)開工建造,光緒十三年(1887年)竣工,耗時13年,用石料2萬多立方米,前后有1000多人參加修建。
龍門橋的石雕是一大特色,橋兩端各有一對精雕石獸,鎮(zhèn)立橋頭,橋欄上有石雕青獅、白象,橋欄外有龍、鰲、魚龍、蟾蜍、凈瓶和人像等。橋欄外的石龍雕刻最為精致,一雄一雌共兩條,用兩塊巨石整塊雕成,橫跨橋面安放,在中間兩個橋墩接近橋面的位置,龍頭和龍尾都伸出橋體兩邊1.65米,龍頭朝上游口含寶珠昂揚,龍尾在另一面呈翻騰狀,頭尾各約3米高,龍身最粗部位0.6米,很多部位采用多層鏤空透雕工藝,活靈活現(xiàn)。難怪這橋竟然修了13年,據(jù)說主體工程只建了4年,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橋面與石雕工程上。
在藺市當?shù)厝诵闹,龍門橋是一座神秘的橋,一直流傳著4大謎團:橋為清代所建,石雕文武元狀為何身著明代狀元服飾?兩條石龍都由整塊石頭雕成,重量都在10噸以上,當時沒有起重機械,是如何運輸和安裝的?整座橋用去石料2萬多立方米,當?shù)貨]有這種材質(zhì),從何而來呢?橋面由青石板鋪成,唯獨橋正中有一處“一只腳可同時踩住5塊石板”的地方,且5塊石板形狀不一樣,造橋者為何要這樣設(shè)計?這些謎底不得而知。
龍門橋異地搬遷被保存下來是幸運的,那么云陽述先橋更幸運了,它是三峽庫區(qū)蓄水線下唯一一座原地保護的原汁原味的三峽古橋。
述先橋為圓弧石拱橋,位于川江支流湯溪河與二級支流長洪河交匯處的南溪鎮(zhèn)鹽渠場上,原名興隆橋,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二月,后因橋基不牢,又年久失修而垮塌。1926年重建,剛完工就時發(fā)現(xiàn)橋上有裂口,1933年4月再次重建,這次根據(jù)承先、勝先之意,改名述先橋,由主橋和引橋組成,全長75.26米,寬7.33米,單孔橋拱凈跨26.5米、高14米。橋的兩端各有登橋石梯,一邊29步,一邊30步,橋欄上刻有猴、獅、象石雕6座。橋拱合攏時,在內(nèi)拱頂?shù)闹醒霊覓炝艘话牙麆,名“斬龍劍”,意為斬住飛龍,為民帶來好運。
述先橋位處海拔高程162至173米之間,三峽工程在川江枯季蓄水,將全部沉入水中,汛期開閘放水時,它和周圍的溪河、山體一起全部顯現(xiàn)出來。針對這種情況,經(jīng)反復論證,三峽移民和文物管理部門最終確定就地加固、防水防蝕、修繕入水的保護方案。
現(xiàn)在的述先橋,隨著三峽工程枯季蓄水、汛期開閘放水的運行方式,時隱時現(xiàn),與三峽湖水“親密相處”,原汁原味地保存下來了。
本書即將付印時,據(jù)媒體報道,云陽述先橋經(jīng)過10年湖水的浸泡和蕩滌,開始出現(xiàn)橋基下沉、拱面裂縫等損毀現(xiàn)象,文物管理部門決定將橋沿長洪河原樣向上遷移3公里。
遷移前,我再次來到述先橋。一位老鄉(xiāng)告訴我:述先橋由民眾捐資修建,當?shù)剜l(xiāng)紳李宗支擔任總監(jiān)修。許多年后,李宗支畢業(yè)于國立中央大學的女兒臨終前叮囑兒子,帶我骨灰盒回故里時,一定要抱去述先橋上看看,那橋是你外公建的。我想找到這位兒子,打探點建橋的故事。老鄉(xiāng)說,“兒子”是我同事,前幾年也“走”了,便把“兒子”女兒的電話號碼給了我。
突然我心里有一種酸楚,橋還在,幾代人卻去了。我決定不打這個電話。站在橋上,我深深地鞠了一個躬,為這橋,為這建橋人和建橋人的后代。
(選自《川江往事》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