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方言書,要么做機械輯錄,要么做音義探究,總顯得生硬,讀之無味。今偶得強雯《重慶人絕不拉稀擺帶》一書,我的茶余飯后便多了份精神食糧。她把那方言土語恁給你敘叨得恬淡、娓婉,讓我這個區(qū)縣“閱讀之星”陡增趣見博識,熱戀風土人情,此書真可謂重慶話之密鑰、文化街之火鍋。
《重慶人絕不攔稀擺》可算是一部集方言、民俗、掌故于一體,閑趣滿滿的巴蜀風情錄。
此書布局宏大,分類精當,闡釋生動。
全書分為成謀篇、人情篇、形容篇、性格篇、飲食篇,納重慶言子百來條——一個螺絲盡是頭、打響片兒、觀火、豁飄、叉巴、哦喝、三腳貓、打幺臺……其詩化故事、俗下人生、史海鉤沉、時髦新語,真可謂言言有趣,言言有智。
一詞【夜不收】,作者引述元雜劇、明東廠、今江湖,寫得個歡歡騰騰、氤氤氳氳,讓我探看到世態(tài)百相,品味著文化盛宴。那商販、民工、司機、編輯、警察、球迷、主持人、讀書郎一起入文,呈現(xiàn)出林林總總的市井生活,除明其象外,還明其趣,明其理,明其戒斥,明其暢揚。字里行間晃蕩恢弘之氣,穿突隙微之諧,彌散悠雅之情。
一詞【丁對與丁不對】,作者除述其淵源外,還拽拔出潘金蓮與李瓶兒的糾葛,牽涉上曾國藩和左宗棠的袍割,載引進宋詞唐詩“直到天門最高處……”的情結,讓我眼界大開。
一詞【打眼】,足現(xiàn)生命之生動。山城多美女,遍地都妖饒,看那紅綠相間、黃紫混搭,夸張、驚艷,逗來驚鴻一瞥。作者解其“打眼”來源,又引出元代《破窯記》、清代《蕩寇志》,誠如隔空喊話。
強雯薦方言,不作機械輯錄,不作學究派束之高閣的語法枯解,而是引出一個個小故事——歷代嘉后鴻儒,四相迭現(xiàn);今間莽夫細婆,五味雜陳。鴻爪雪泥,信手拈來,重慶人的寬容、溫馨、世故、狡黠、睿智便展露無遺。巴山之耿直、渝水之柔順便會在我們的行品中生根、開花。
徜徉其書園,真是欣欣然——妙語滿枝,鄉(xiāng)音在耳。
作者強雯乃山城土著,自小對重慶方言耳濡目染。她深入重慶巫溪、秀山、潼南等地尋訪、搜輯——觀火、搞豪……這些粗獷而嘹亮的重慶諢語,暗藏獨特的地方文化。強雯以如椽之筆,記述故事、體味情理,為生生不息的鄉(xiāng)音——重慶方言代言。朋友衣錦還鄉(xiāng)來個“打響片”,朝天門火鍋那個旺喲,直讓你瞠目、垂涎!方言就是我們的鄉(xiāng)情、鄉(xiāng)愁永恒的載體。
強雯的視角既有廣角,也有特寫。方言在普通話、互聯(lián)網,在學生、民工、商旅輕松走天下的大環(huán)境下踉蹌前行。方言因城鎮(zhèn)化而邊緣化、夾縫化、老齡化,但方言是地域、民族文化的代表:不論是秦腔嘶吼、吳儂軟語;不論是來自市井的“焦苦”“溜酸”、《詩經》的“弗慮弗圖”(無考慮)、《水調歌頭》的“明月‘幾時’有”;不論是東北話的形象、豪爽,維族語的鏗鏘、眉飛色舞——都是中華大地奇妙的人文景觀。埋葬于地下的文字破譯、古代歷史解讀、詩詞韻律判斷、戲劇演出都需要方言。
強雯行走于重慶方言至今四十余載,她早有探究——重慶方言以巴蜀方言為基礎,并受全國通用語、歷代移民語、周邊方言影響,形成了土家話、苗家話、泯江小片、土廣東話、老湖廣話等,以風趣、幽默贏得人民喜愛。
強雯身體力行,著《重慶人絕不拉稀擺帶》,以她青年作家本土之憂患吹響了記錄、保護、傳承方言文化的號角。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