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鐘傳勝的集郵評論集《郵海潮音》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早就聽他說要將近年來撰寫的郵評文章匯集成書,謂之集郵評論選。我很期待。如今這個愿望終于實現(xiàn)了。借此機會,向傳勝先生表示熱烈地祝賀!并對他一直以來執(zhí)著與堅守集郵事業(yè),表示由衷的敬意與欽佩!
認識傳勝先生40多年,他是我的好兄長、好朋友。他從小勤奮好學,博覽群書,基礎扎實,功底深厚。他擅長對中國歷史文化尤其是對巴文化的研究,且有自己獨到的主張和見解。他為人耿直、率真,對生活充滿激情。平日與朋友談天說地,常常是痛快淋漓的表達,直抒胸臆的敘述,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朋友們都說他是一個性情中人。其實,還有許多人不了解傳勝先生的過人之處還在于,對集郵領域的實踐與研究,其成果豐碩,有的觀點和主張曾引導全國集郵新潮流!
今年初夏,傳勝先生將《郵海潮音》的書稿交給我,囑我為之寫序,接過沉甸甸的書稿,我大為震驚。一口氣讀完,我欣喜地看到,這些年來,在“郵!钡氖澜缋,傳勝先生鑒賞集郵的文章頻頻見報,對郵學研究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集郵情緣通達四海,集郵活動方興未艾,集郵藝苑百花齊放……
我以為,這部書是傳勝先生從事集郵57年來,學習、洞悉、認知集郵世界所取得的豐碩成果和智慧的結晶,是一部集郵愛好者學習集郵、了解集郵知識的教科書;是集郵研究者從事中國郵票特別是錯票研究的參考文本,是文化工作者研究人文景觀、中國書法以及重慶地域文化的工作指南。
引起社會關注的是,《郵海潮音》這部書的出版發(fā)行,填補了目前國內(nèi)沒有集郵評論集的空白。這對于中國集郵評論理論研究無疑是一大貢獻。這也充分證明了這部書具有一定社會價值和存史價值。
郵票,被人形象的稱為“國家的名片”。與眾多愛好者一樣,傳勝先生很早就開始了集郵。但他并不滿足在對郵票的收集、整理一般層次上。一個偶然的機會,他進入了郵學的研究領域,而且愈鉆愈深歷久彌堅。
具有相當文學功底的鐘傳勝,對郵票的鑒賞的視角確有獨到之處。1984 年,他首次撰寫的《筆底波瀾看不休——毛主席詩詞郵票欣賞》(《重慶集郵》1984年第3期),對全套 14 枚郵票進行概評。文章緊扣“毛主席詩詞古為今用,以傳統(tǒng)的藝術手法表現(xiàn)出創(chuàng)作意圖”的特點,揭示出詩詞的意境、主題,從毛主席詩詞運筆如飛的豪放中,為讀者點化出“銀鉤鐵劃,玉潤珠圓”的婉約抒情。將票面靜止的筆勢變?yōu)榱魈实脑姡黜,將平面的文字變(yōu)榱Ⅲw的形象,令人肅然起敬。讓讀者不僅領悟其書法藝術的張力,而且感受到詩詞內(nèi)涵的氣勢磅礴,以及領袖博大的胸懷。傳勝先生的賞析,不是直白的去“翻譯”郵票的畫面含義,而是深入淺出地,從感性到理性的去分析、把握郵票本身傳遞的信息。比如,2006年10月22日發(fā)行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郵票全套四枚。他在賞析文章里引導讀者認知該郵票的主題是“以藝術的形式弘揚紅軍長征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組合成一部英雄交響史詩!辈υ撪]票的創(chuàng)作團隊、創(chuàng)作背景、創(chuàng)作方式,畫面構圖等作了詳細介紹,使讀者對該郵票的附加值有了更新的了解和認識。在賞析的過程中,他常用文學感性的語言來表達理性的思想。“上述經(jīng)典草書作品均氣脈通暢、生動活潑、神采飛揚,仿佛交織著音樂旋律,寂然無聲而有節(jié)奏,能夠躍然于紙,奔騰跌宕而一瀉到底。”(《調(diào)遣龍蛇走筆端---中國書法鑒賞-草書》)讀到這樣的文字,我的情緒為之一振。不由得對中國草書肅然起敬,為之驕傲、自豪!
具有相當郵學功底的鐘傳勝,對郵票的研究絕不僅僅停留在表面上。他以實事求是為方法論,常常從郵票設計的角度,去甄別發(fā)現(xiàn)郵票圖文的真?zhèn)巍㈣Υ、敗筆。他率先在國內(nèi)郵學界對郵票圖文漏印進行研究。比如,2003年11月發(fā)行的《中國2003第十六屆亞洲國際郵票展覽》以及《廣西民居》《古北口長城》《太湖》《中國古塔》等郵票存在文圖局部漏印現(xiàn)象,傳勝先生認真進行分析,由表及里找出存在問題的原因(《郵票圖文漏印探因》2011年《重慶集郵》第2期)。他在《“毛澤東同志誕生100周年”郵票設計探誤》(《重慶集郵》1995年第 2 期),對生活真實、時間與票名(主題)、人物形象特征等方面坦率地指出了設計者的失誤。他還撰寫了不少對錯票、變體票進行研究、考證的文章。我國多位研究傳統(tǒng)集郵的先生,在讀了鐘傳勝的這些文章后,來信倍加贊賞,認為鐘傳勝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具有相當繪畫功底的鐘傳勝,對郵票的鑒賞、研究,還常常從繪畫的角度切入,“掃千里于咫尺,生萬趣于筆底!痹谠u論郵票《長江三峽》時,抓住小型張主要采用散點透視,即中國山水畫傳統(tǒng)的“三遠”構圖法。贊嘆“設計者繼承并發(fā)揚了民族繪畫的藝術優(yōu)秀傳統(tǒng)”,為人們創(chuàng)作出了“有歷史淵源的最新最美的三峽畫卷”。在評論《九華勝境》郵票時,他從套色木刻以刀代筆的特點落墨,嗅出了《九華勝景》“蘊含著豐富簡潔的刀味木味”,以及“更兼有厚重而明快的色味”。
具有相當篆刻技藝水平的鐘傳勝,對篆刻的研究非常專業(yè)。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的結合。在集郵世界里,郵票、明信片、首日封、書信等都離不開印章。而傳勝先生懂書法且行草兼?zhèn)。這為他從事篆刻藝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傳勝先生若干年前曾為我刻了一方藏書印,飄逸的筆意,悅目的構圖,雕刻的神韻,可謂“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我保存至今?上У氖,這本書收集的篆刻作品太少。
鐘傳勝集郵評論的語言,講求言簡意賅,長短句結合,注意節(jié)奏美,文章結構嚴謹,論證層次分明,布局詳略得當,或鋪陳直敘,洋洋灑灑數(shù)千字,或文字與票面對照說明,畫龍點睛不足百言。
難能可貴的是,傳勝先生始終把集郵評論當成一項寫實與寫意的審美活動。將知識性、藝術性、趣味性以及參考價值與文獻價值有機結合起來,與他的為人一樣,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心有所感,言之為快,這兩者便構成了鐘傳勝集郵評論的風格,也是他之所以在郵學領域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
鐘傳勝是重慶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巴南區(qū)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長期擔任重慶市郵協(xié)宣傳工作委員會委員。退休之后,他初心不改,潛心研究郵學理論,堅持進行集郵活動。
我衷心祝愿傳勝先生在讀郵書、逛郵市、交郵友、寫郵文的“郵!笔澜缋铮粩嗨蔽鎳鵂N爛的歷史文化,神凝方寸,情至文生,為廣大集郵愛好者寫出更多更好的郵評佳章。做一個新時代集郵鑒評語境下的“弄潮兒”!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