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讀罷《重慶作家網(wǎng)》刊發(fā)的張渝揚先生的散文新作《其實一條街的變遷》,使我不忍掩卷。久久地沉醉在他給讀者娓娓道來的潼南百年變遷的故事之中……
這是一篇視野開闊,歷史的縱橫時空感很強并頗具大散文文本特點的文化散文。
該文以小見大的標題,角度新穎,立意深遠。潼南1912年建縣,其建縣歷史不長也不算短。渝揚先生把百年潼城的前世今生,重點放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的這七十年,從本文的標題暗藏的“人生七十(其實)一條街”的寓意就不難看出他的獨具匠心。以“一條街的變遷”之“小”,見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和中國農(nóng)村改革四十余年來潼南這個曾經(jīng)落后封閉的“第三世界”在這片熱土上崛起一座新城的“大”;以1949年喜迎解放潼南的人民在城關鎮(zhèn)接龍橋邊親手栽下一棵黃桷樹小幼苗與“我”--共和國同齡人,沐浴著新中國陽光一起成長,并共同見證潼南曾經(jīng)的滄桑和巨變,告訴讀者潼城的昨天和今天。這種輻射式的從小處著眼,見大處風景的散文詩化的表達,使文章的主題既生動又形象起來。
圍繞這“小”和“大”,渝揚先生肆意張揚文化散文宏大的歷史敘事的風格,在百年的時空轉(zhuǎn)換中把潼南百年變遷的故事講得平和又不失精彩。從“小”切入,作者記憶中的潼城,是這樣一道風景:小時候隨母親第一次進潼南縣城看到的是一條街的碎石路和居民家中的煤油燈;第二次進潼城是當知青時,一條街“三合土鋪成的街道雖已拓寬至3米,但收糞車依然沿街踽行,小巷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正街坑洼不平,路燈昏暗。比起五十年代的潼城雖有一些發(fā)展,但我腳下依然是那條彎曲的長街!弊髡邔懰牡谌卧龠M潼城筆峰一轉(zhuǎn),寫道:“1979年春,我到縣文化館參加業(yè)余創(chuàng)作會議,又來到久違的縣城。潼南人民自力更生修建的三塊石電站第一期裝機發(fā)電,不僅給縣城送來了光明,也給潼南增添了發(fā)展的動力。這時的縣城東起涼風埡,西至絲一廠,水泥鋪就的街道已拓寬至3.5米,街道兩旁也裝上了明亮的路燈。在金鴨壩、涼風埡等處還新建了不少的廠房和機關辦公樓,行走在春風拂面的長街上,我和文友來到接龍橋邊那棵繁茂的黃桷樹下聊天,憧憬改革開放給家鄉(xiāng)這座城市帶來更大的發(fā)展!边@一大段頗具抒情色彩的文字暗示讀者百年潼城正在走進她生命的春天。 這些看似個人小事的記敘卻波瀾不驚的“使一條街的變遷”躍然紙上,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84年9月,作者調(diào)到縣文教局工作,從“三進潼城”到與潼城長期廝守。“一條街”上這道風景的輻射范圍在擴大。作者開始從“大”切入,寫1981年潼南城關鎮(zhèn)特大洪災后的舊城改造;修建繞城水泥公路;“廁所革命”取代了拉糞車等大事件。特別是作者用濃墨寫了1987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回潼南家鄉(xiāng)身臨其境后,他感懷萬端揮毫寫下“潼南奮進”,對家鄉(xiāng)的未來寄予無限希望。
渝揚先生的行文游刃有余。其文字中發(fā)散著一種文化和藝術的氣息,而這些文字講述的故事頗具畫面感和質(zhì)感,我以為這得力于他多年對攝影的愛好和鉆研。尤其是潼南70年的巨變被他比喻為猶如一位“潼南少女”走出深閨,實現(xiàn)她華麗轉(zhuǎn)身的過程。這正是攝影家第三只眼睛看潼南的使然。這堪稱該文的一個亮點。2015年的撤縣設區(qū),悄然升級后的新潼南成了他鏡頭中的“獵物”,江北新城,奔騰而來的涪江,風情中央商業(yè)街,創(chuàng)業(yè)大道串起的潼南高新區(qū),潼南工業(yè)園區(qū),改建后的涪江大橋,生態(tài)公園,時光長廊,涪江國家濕地公園等都一一被精彩呈現(xiàn),它們像一個個走服裝秀的少女驚艷走臺,使人過目難忘。這種跨文本的寫作方式,既保留了傳統(tǒng)散文政論和抒情的規(guī)范性,又表現(xiàn)了文化散文或者說大散文對政論性和抒情性的大肆擴張和放大。
正是作者在文中塑造的這位“潼城美少女”在時空中的自由穿越,引領讀者了解到潼南百年變遷故事的更多精彩細節(jié):暢達城區(qū)內(nèi)部的環(huán)線路網(wǎng)、遂渝高鐵火車站改造、通用機場建設,還有即將開工建設的重慶至潼南至南充至蘭州的渝蘭鐵路,一項項已經(jīng)開工和即將啟動的建設項目,正使百年潼成發(fā)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渝揚先生對文化散文或者說大散文在政論性方面的肆意張揚,表現(xiàn)在本文的結尾部分有一段頗有力度的論說:“古語說,蓄之既久,其發(fā)必速。潼南的昨天準備了潼南的今天,潼南的今天又準備著未來更加輝煌的愿景。這座年輕的市轄區(qū),正以她旺盛的精氣神,踏著新時代的節(jié)拍,和著新中國70年奮進的頻率,邁開她奮進的步伐,向世界展示她那田園城市的風姿,那花園城市的風韻,那濱江城市的風貌,那決勝全面小康的風彩!倍南旅孢@段抒情,更彰顯了他的儒雅和對親情細膩的情感:“退休后,我最愜意的事就是牽著兩個孫子,徜徉在大佛濕地公園的黃桷樹林蔭下,感受這座永遠充滿生機活力的潼城那跳動的脈搏……”
細細地品味著渝揚先生用如此多情的文字為讀者畫出的這軸“一條街的變遷圖”我無法掩卷,在凝思中頓悟:渝揚先生為什么會寫出長篇紀實文學《楊氏家國夢》這部史詩般的作品,為什么他能使楊氏家族那么多歷史人物鮮活起來走進當今讀者視線,從他的這篇文章中我找到了答案:這就是渝揚先生對生于斯,長于斯的潼南的一片熾熱之情和對腳下這片多情土地的無限熱愛;是他長期對潼南文史的閱讀、研究和人文資料的積累以及對潼南建設和發(fā)展的極大關注;更是一位作家的使命和擔當?shù)氖谷弧?o:p>
川渝一家親。謝謝渝揚先生的這篇美文,為我們四川讀者打開了了解重慶、了解潼南的一個窗口。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