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xué)天地 > 評論 > 正文

曾紹侖:不老的是青春

——簡評余系中散文集《青春的底片》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曾紹侖    日  期:2020年7月14日     

 

 

 

《青春的底片》是作家余系中女士繼《系中詩文選》后出版的第二本文集。全書編錄有:老照片、人在旅途、私人空間、鄉(xiāng)愁、感悟生命、兩岸情愫、特殊的希望工程等共七輯,共計收錄了作者九十九篇散文、隨筆等。文章多為報紙副刊發(fā)表文章,篇幅雖短,但均為余系中本人的親歷及心聲。作者以真為貴的原則,站在與讀者親切交談的角度,將對人生、社會及人的價值觀以及對國家、對未來的憧憬娓娓道來。文筆流暢,情真意切。尤其對孤殘兒童及兩岸親情的描述催人淚下,發(fā)人深省,給人以啟迪。不失為一本極具正能量、可讀性強的優(yōu)秀讀物。由于我與余系中女士是同齡人,且有在同一單位工作十余年的經(jīng)歷,細細品讀《青春的底片》,感慨良多,作者的不少所感所聞,仿佛也成了我的個人經(jīng)歷。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對《青春底片》這本集子發(fā)表意見。

一、青春的底片,真摯情感。余系中的這本集子書名為《青春的底片》,在這里我為什么要以這本書的書名起頭呢?其主要目就是為了強調(diào),余系中的這本書其實就是她對自已生活的苦樂和人生的曲折經(jīng)歷的真情道白。書中選編的九十九篇文章涵蓋了余系中生命中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及她的家庭、婚姻、親情,以及她對社會現(xiàn)象、道德觀念等方方面面的真實記錄、真情感受、深入理解。讀這本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會觸動讀者某一方面的神經(jīng),會引發(fā)讀者的一連串思考,會感覺到作者余系中是一位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辨的人。

本集第四輯《鄉(xiāng)愁》的所選文章《青春的底片》有段文字如是說:頭上些許的銀絲,眼角些許的魚尾統(tǒng)計表明,青春已棄我而去。無論怎樣扭住不放,怎樣呼喚青春啊你慢些走也無濟于事我不感嘆,我不遺憾,我不悔恨交加,我更不怨聲載道——我慶幸,我有青春的底片。作者所表達的青春的底片,其實就是指作者在青春歲月里勤奮寫作,不斷投稿,不斷發(fā)表的那些散文、那些詩行,最終收藏起來編印成冊就成為了漫長歲月青春回憶的底片啊。這里我想說,每一段青春都會蒼老,但我希望記憶里的你一直都好。

二、青春的回憶,傷感動人。在第一輯《老照片》里,有的文章令人傷感,但多數(shù)的文章卻是寫得動情動人。當我讀到《蛋糕》這篇文章時,我的心都感到十分的傷感,文章說的是在那個極其困難的年代,病重的母親看來過不了大年了,醫(yī)生說,她想吃什么,就讓她吃什么。大概是聽了醫(yī)生的話,母親在昏迷中動了動嘴唇,我忙把耳朵貼近,只聽她斷斷續(xù)續(xù)地說:蛋…………?墒钱敃r商店里僅有的一點白糖,都是供應(yīng)嬰兒的,哪里有蛋糕呀?找遍了全城糖果店都沒有賣蛋糕的。母親就是帶著這樣的遺憾而離世的。這是真實的故事,現(xiàn)在生活在這個幸福年代的年輕人是無法理解這個故事的,我能理解余系中筆下的故事,是因為我也經(jīng)歷過那個困難且不安定的年代。

雖說,作者在青春年少所處的那個困難年代遇到了很多困難和痛苦,但她和小伙伴及姐妹們?nèi)匀皇强鞓分。比如《老照片(四章)》中的《糧票》和《媽媽牌新衣》兩則故事就很有特色,前一個故事是說作者少年時同情因家暴被趕出家門的母子而捐二兩糧票的事,后一個故事則是說在當年布票短缺年代,善良勤勞的母親將新拖帕的布條拼接成一塊塊布,制成一件新衣的故事。那時,我的母親也曾經(jīng)用車間丟棄的若干紗布條用熱水和燒堿洗凈曬干后,拼接成我們的枕套或短褲等。這些回憶是會在同齡人中產(chǎn)生一些共鳴的。

《國慶看游行》是一篇充滿正能量的散文,文章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少年時候到市中區(qū)看重慶的國慶大游行的真情實感,文章文筆樸實自然,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彰顯的是少年一腔愛國熱情!陡畈荨放c《糖紙的故事》兩篇文章讓我深有感觸,因為我小時候也曾去割牛草,曬干后賣錢賺學(xué)費。而《尷尬的胸罩》卻寫出了困難時代青春女孩的難言之隱,文章寫得入情入理,真實感人。

《花》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文章寫了一群小伙伴在困難又動亂的那個年月里,小伙伴們偷花,栽花,惜花(花被毀)的過程,這真實的故事很有情節(jié),讀后卻感覺像是讀了一篇小小說。

三、私人的空間,心靈窗口。在《私人空間》這輯里的不少文章中,可以看到余系中個人生活的影子,此輯充滿了作者對家及家人的眷戀,對女兒的憐愛,以及對自己的自責及反思。《私人空間》這輯仿佛為讀者打開了一扇窗戶,可以從中洞見作者個人隱私及私密生活。

《家的概念》中的秀茜,《再婚》中的茹,《可憐的單身漢》中的我,以及《想做小女人》中的秋,《愛的迷惘》中的素,都有作者余系中的生活影子,只有親身體驗了這種生活挫折和磨難,才會有如此豐富和曲折的感受。我和一些文友以前對她的性格有些看法,認為她任性、偏激、太自我,讀了這些"私人空間"的文章后,方知她的性格是由不順當?shù)募彝ソ?jīng)歷磨礪而成的。余系中其實是一位心地善良、胸懷坦蕩、樂于思考的女性。她的苦衷正如她在《素素》一文中如是說:"不過素素的頭發(fā)卻很快地白了,額頭上也有了越來越明顯的皺紋。大家都說素素怎么快成老太婆了?而且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還有人聽見她窗口傳來聲音壓得很低很低的含含糊糊的歌聲,那歌聲的曲調(diào)好像是潘美辰的《我想有個家》……”

四、情到更深處,濃濃的鄉(xiāng)愁。集子第四輯《鄉(xiāng)愁》中《父親》一文寫了父親生前時,兒女們阻止當時早失偶的父親的黃昏戀,阻止父親安電話(昂貴),阻止父親到敬老院養(yǎng)老的念想。父親去世后,當聽到《;丶铱纯础愤@首歌曲時方才醒悟,當兒女們都老了,才意識到當時不應(yīng)該阻止已步入老年的父親去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在《鄉(xiāng)愁》這一輯中幾乎都是回憶母親,回憶父親,回憶與寫作投稿聯(lián)系很緊密的郵遞員《綠》,還有懷念詩壇尊師陳犀的文章《陳犀老師,慢走》。在作者心目中,懷念是一種深深的牽掛,甚至那篇懷念小雞的文章《花花》也寫得神采飛揚,讓讀者心生感嘆!翻手兒"飄香》是懷念兒時母親做的一種點心、《高考的故事》是回憶自己努力參加高考,最后差幾分落榜的故事,還有那篇《想象的鄉(xiāng)愁》寫了父親十幾歲就離家謀生,外出當學(xué)徒,考進兵工廠,抗戰(zhàn)期間又隨兵工廠遷往重慶江北劉家臺長安廠,后又調(diào)往建設(shè)廠的故事。從這些記敘鄉(xiāng)愁的文章中,讀者不僅了解到父母的生命軌跡,而且從中也了解到作者本人的生活及命運的軌跡。作者認為,鄉(xiāng)愁深埋著我的根基、澆灌著我的向往、溫暖著我的依戀,勾畫著我心中的藍圖……

五、兩岸情愫,二叔的情結(jié)。我知道,在一些會上討論,在一些活動與余系中的交談,以及作者在與文友中發(fā)生的爭論,說到臺灣,說到統(tǒng)一等話題,余系中必定要加進她二叔的話題,二叔也是余系中心目中的"軍神,一位曾在抗日前線沖鋒,將生死置之度外的川軍小子。聽余系中說二叔的事有十余年了,或許更早。我起先感覺二叔可能是余系中心目中虛擬的人物,但我細讀了本集第六輯《兩岸情愫》中的關(guān)于描寫二叔的文章,如《遙望那一輪明月》(給二叔寫的信),《二叔》《二叔的中秋》《二叔的重陽節(jié)》《我的祖國夢》《族群撕裂殃及親情》,還有編入《系中詩文選》中的長詩《川軍小子》等,全是二叔的身影,二叔的精魂,二叔的素描,以及二叔的戀想、二叔的蹤影和悲歡離情等。余系中詩文中的所寫所嘆所述,如果缺失了二叔的元素的話,她的文采及激情,肯定會掉一個檔次或遜色一些。二叔帶給余系中的文墨情緣,是她獨有的靈性。在中國,哪家沒有一點海外關(guān)系,哪家又沒有一點港臺親戚呢?可是像余系中這樣有情有神有義地寫二叔的還是不多。二叔啊二叔,已成了我們大家的靈魂人物了。

因為此文集容量較大,涉獵面廣,若按輯分析,按篇目展開討論,感覺會紛繁復(fù)雜,更難收筆?偠灾,我比較珍視《青春的底片》這本集子的閱讀,感覺集子中的文章短小精,文字敘述形散神聚,文章構(gòu)思精致,大多篇什意境深邃,作者筆力有勁,語言凝練生動。

正如作者自述,由于多種原因,在選擇篇目時,發(fā)生了一些內(nèi)容比較重復(fù)而遺漏了部分優(yōu)秀稿件現(xiàn)象,有些類似新聞及小說的文稿也可不編入此集。

讀完余系中散文集《青春的底片》后,掩卷深思,文集封底的一段文字跳入我的眼簾我有青春的底片,我加印出若干的青春,裝點著我的今天和明天……” 我想,我也應(yīng)學(xué)習(xí)她,多閱讀、勤寫作,讓生活充滿更多的色彩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