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時候,始終讀不懂蘇軾的“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眽锛讶诵,墻外行人何苦而惱?既然認識,為什么要隔墻笑與惱?如果不認識,又何來多情卻被無情惱?疑竇叢生。 不過,這絲毫不影響我對這首《蝶戀花·春景》的喜愛,對秋千的迷戀。知道秋千,是在特殊年代被舅舅用籮筐挑回老家的那個春天。記得舅舅在祖屋屋后李子樹下,用粗糙的抬繩和小板凳給我們做秋千,我問舅舅,那是什么?舅舅笑著給我們念叨:“木頭做的架子,結上兩條辮子,下面綁塊板子,上面立著孩子。猜猜是什么?”從此,我就是上面立著的那個孩子。還記得坐在秋千上聽著風颯颯吹過樹梢,純色的花瓣宛若片片初雪,紛紛揚揚飄灑下來,落在我的肩頭和“老頭布”衣服上,一片又一片,竟給我簡陋的衣服繡出了花兒朵朵。這讓我特別迷戀坐在秋千上,從春到夏。但是我并不會打秋千。 從此,在我小小的腦袋瓜里,春天的代名詞就是秋千。 《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在攀緣和奔跑跨越中,往往抓住粗壯的藤蔓,這是秋千最原始的雛形。秋千為戲,始于春秋,漢武帝時宮中盛行蕩秋千。《藝文類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為戲”的記載。元朝時,寒食節(jié)被定為秋千節(jié),皇宮里安設秋千供皇后、嬪妃、宮女們戲玩。 羅衣輕飏,巧笑倩兮。春天里,處處有秋千的身影。 我的窗外有一個大草坪,草坪邊緣呈弧形環(huán)繞著柚子樹、柑子樹、紅葉李、桃樹、枇杷樹、芭蕉和甘蔗林,那是園子里的果園。草坪的南端并排有三架鋼質秋千,秋千架上纏繞著藤蔓和花朵,遠遠望去像是一個個浪漫花屋。秋千左面環(huán)繞著紅葉李,右側卻有樹樹桃花相擁。 立春的時候,紅葉李小小的粉色花朵如云霞落在枝頭,株株桃樹也綴滿一串串花骨朵兒。大家都歡欣地奔走在春天里,似乎“立春”是一個盛大的節(jié)日?立春,確實是拜神祭祖、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的重大節(jié)日。相傳古時候,立春快到來時,縣令會帶著本地的士紳名流去土里挖個坑,然后把羽毛放進坑里,等到羽毛從坑里飄上來,這個時刻就是立春時辰。 那一年春天,格外迷戀秋千。每次去秋千架,都會天真地問先生墻里佳人笑,墻外行人為何而惱?先生總是一邊推引著秋千一邊笑道:“你在秋千上笑,何嘗懂得墻外行人的惱?” “但是我不會打秋千啊!蔽铱偸乔纹さ氐仲。先生笑著說:“來,我教你!” 躬身向前,蹬地,挺腰,后坐,如此反復。我緊緊抓住鐵索,秋千真的悠悠蕩了起來。幾只小鳥飛了過來,停在紅葉李上好奇地嘰嘰喳喳。秋千離地面越來越遠,先生說:“不要怕,要借秋千的慣性巧妙用力!憋L吹散了我的發(fā)梢,衣袂飄飄,覺得自己像一只鳥兒,一只蝴蝶,或者一只月亮船?我似乎聽到了大自然的聲音,心,飛翔起來。 一位年輕的母親牽著女兒來到秋千架下,女孩兒仰望著秋千架,一邊咿呀學語去揀拾秋千上的落花。又有花瓣飄灑過來,純色的,淺粉的,我要去迎接她們,像兒時那樣,讓花瓣灑在我的衣衫上,繡出金色的花朵;秀庇挚吹嚼钭訕湎履菕旌喡那锴,漫天紛紛揚揚的花瓣,還有秋千上那個立著的孩子,那么溫暖,那么生動,眼眸濕潤起來…… 那個春天,酣暢淋漓。只是,秋千曾經劃過的痕跡,卻銘刻在了心底,永遠。 兒時在老家看到村里鄉(xiāng)親搭秋千架慶祝豐收。之后在東巴谷開滿野花的原野上,見識了納西人用六根原木支撐的秋千架,繩索里夾雜了紅色的經幡,這是不是一種祈福呢?在石柱大風堡附近,又意外看到用木柱和鐵索鐵椅制成的六架秋千,一順溜并排在野外。昔日宮廷里的秋千戲,如今早已是健身、怡情的民風民俗。 秋千戲,而“戲”亦如秋千。秦少游的“秋千外,綠水橋平”,女子的眼中看見了春水;韓偓的“下來嬌喘未能調,斜倚朱闌久無語。”牽動的是淡淡離愁;而蘇軾的《蝶戀花·春景》是不是與“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庇挟惽ぶ钅兀科鋵嵶蠲畈豢裳缘那锴А皯颉笔抢钋逭盏摹饵c絳唇·蹴罷秋千》——“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