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文學天地 > 散文 > 正文

宋慶華:時光無隙

來  源:重慶作家網(wǎng)    作  者:宋慶華    日  期:2021年4月14日     


 

都說時光無隙,只見白天黑夜不停地變化,太陽月亮交替著起落,不知其來也不知其止,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星球上的人類有了意識產(chǎn)生了思想,便試著想起來給無休無止的時光劃上刻度,年月日時,春夏秋冬,大分公元前后紀年,小分精確到嘀嗒一聲為秒。時光被劃上刻度,便有了時間。

在世界各國約定公元紀年為通用紀年之前,各國各地以其文明發(fā)源的久遠、生活習俗的差異以及不同的地理地域特點衍生出不同的紀年方式,譬如有著數(shù)千年歷史的中國農(nóng)歷。再后來摻雜了種種因素的時間刻度,除世界通用的格林威治時間,各國各地還規(guī)定了自己的時區(qū)時間的劃分與命名,譬如北京時間,美國東部時間西部時間,使得原本獨自運行的時光從自然的簡單的不計人事,到參與、介入人世間的所有活動,從而使這個世界的人和事,以時間為軸聯(lián)系起來。

只要有客觀需要或者主觀預測到了某種需要,勤于思考善于創(chuàng)新的人類就會不斷努力去嘗試,這就是大腦細胞發(fā)達溝回繁多從而啟智迅速的人類的特性,更是人類區(qū)別于和愈發(fā)脫離一般動物界的標志。

用時間來刻度時光,是人們生活的客觀需要,人們行動、做事、約定、記憶都需要一個客觀的參照,所謂的文明程度也就有了進化或者退化在計時上的比照。譬如公元一世紀,當古希臘數(shù)學家西羅發(fā)明蒸汽機,時稱“汽轉(zhuǎn)球”,中國則處于西漢時期,那個朝代文史哲、藝術和科學成就輝煌,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到了1776年英國人詹姆斯·瓦特改良了蒸汽機,使其成為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萬能的原動機”,也成為了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標志,彼時的中國則處于清代乾隆皇帝“閉關鎖國,海內(nèi)一統(tǒng)”的治下,他正忙于平定四川大小金川的叛亂,表面繁榮實則沒落就是那個時間刻度的國情。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世界還有一個標志性事件,那就是北美大陸誕生了一個全新體制的國家——美利堅合眾國。如果沒有時間刻度,不同地域不同族群在同一時間發(fā)生的事情橫向上則無以記載,更無以比較。

在人類刻畫時間讀數(shù)之前,浩瀚無垠的空間,時光漫無方向漫無目標地流散,待人類對宇宙對自然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給時光標上刻度,才有了時間的概念,才有可能縱向的計時,前溯可以至上億年萬億年,連消失的物種都能在合理的想象中復原;才可能橫向的比較,這個星球上同一時間軸上發(fā)生的什么事情或者同一事物的運行狀態(tài)得以彼此參照;才有可能向這個星球以外的空間探索或者遙測,至少能使物理學家的外層空間理論半猜半論全方位拓展至若干光年之遠。

似乎從來就沒有真正搞清楚過時間概念的由來,只是人們在生活、生產(chǎn)、科研活動中,對事物的存在過程進行定義、劃分、對比而逐步認識和完善的。歷數(shù)千萬代人的悉心觀察和研究,人們才把天、季、年、時辰、時、分、秒基于地球的自轉(zhuǎn)、公轉(zhuǎn)和一天之內(nèi)的刻度清晰起來,以及往前溯源和向內(nèi)再細分,譬如毫秒、微秒,至關重要的是這種計時得到了人類的公認而被人普遍使用。然而,這一切的源頭在哪里呢?認同較多的大爆炸理論以為,宇宙是從一個起點處開始的,就是時間的起點。至于公元紀年,最早源自基督教,從傳說中的耶穌誕生的那一年算起,稱為基督紀年,后來經(jīng)歷許多的計算和曲折的過程,逐漸趨向于契合天地運程,為使世界絕大多數(shù)國家采用而淡化其宗教色彩,簡而稱之公歷。我國從民國成立就采用了公歷,但同時與民國紀年通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初就使用的公歷和公元紀年。

談到時間,說時間的專著《時間簡史》不能不讀,它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威廉·霍金于1988年出版的科普著作,講述了關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并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其主要內(nèi)容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時間的起始點——宇宙大爆炸起點。二、時間終結(jié)——黑洞。三、上帝是如何啟動宇宙的?——宇宙的起源和命運。四、物理學的統(tǒng)一——終極理論;艚饎(chuàng)立的量子宇宙論是一個自足的理論,即在原則上,單憑科學定律人們便可以將宇宙中的一切都預言出來。讀之,思之,這是迄今最受熱捧的天體物理學讀物,也是科學家們認可的理論,但,竊以為這應該只是一種理論,能不能弱弱地問一句,它是否來自“半猜半論”的過程,因而其中的論斷仍需時間和新的發(fā)現(xiàn)來印證?畢竟他也是人,而不是神,較之于一般人也許是上帝多青睞了他一眼而已。這個世界不乏未來學家和預言家,譬如19世紀法國文學家儒勒·凡爾納曾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科幻作品,一個作家非凡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他的作品中被恣意發(fā)揮到極致,因而他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也被稱之“科學時代的預言家”。人們循著他作品的引導去發(fā)明去創(chuàng)造,取得了一些成功,按照他預測的方向去探索去發(fā)現(xiàn),也有一些新的所得,但是他的作品只是被定義為文學作品,并非嚴謹?shù)目茖W著作。

將大宇宙觀的時間概念落到人世間,尤其是落到人類及其個體即是微觀的也是具體的,可謂細微、短暫、豐富,而且還各有意味的考究,各有情趣地生動,在不同地塊不同族群不同語種都會是一本大書。從古至今,國人對不同年齡段的稱謂就特有趣,既有從外觀上取象的,譬如3歲至9歲的兒童叫垂髫,15歲叫束發(fā),到了20歲要戴帽,叫弱冠;也有內(nèi)涵式概括的,30歲該立起家業(yè)了,叫做而立之年,40歲叫不惑,50歲知命(半百),花甲(耳順)指60歲,古稀指70歲,80至90歲稱之耄耋,百歲稱作期頤之年;更有“圣人”論斷式的,《論語·為政篇》里“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蔽鳚h人戴圣所輯禮儀論述的《小戴禮記》里這樣劃分年齡:“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髦,百歲曰期。”有一些根據(jù)生理特征和天干地支所取稱謂,還有一些比喻式的說法,總角、豆蔻、桃李、破瓜之年,妙趣橫生,豐富多彩。

從大宇宙觀來看,時光無始無終無隙蔓延于我們無法推測的時間,無法想象的空間,我們必須要有理性的清醒的認識,面對這樣的時空,人類的認識極其有限,即使是最先進的技術所能夠探索到的,即使是最科學的理論研究和大膽推測的,也屬微乎其微。在我們所能認知的范圍內(nèi),事物的形成、運動、過程以及我們的生活,需要把時光劃上刻度以計量以比較以參照。因為有了時間的參照,人類的個體才知道生命的短暫,才明白自己的無知,才深諳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時光無痕,時間有鑒。大小、長短的比較,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該怎樣讓人生做到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