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維惠是重慶江津區(qū)的兒童文學作家,做過22年鄉(xiāng)村教師,在跟孩子們一起學生生活的時間里,積累了大量的創(chuàng)作素材,出版了170余部兒童文學作品,為廣大少年兒童捧上了健康的精神食糧。
近年來,曾維惠“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為家鄉(xiāng)江津創(chuàng)作了一系列作品,在作品中講述江津,宣傳江津。繼寫江津區(qū)支坪金沙寨的長篇小說《香果的金沙寨》出版后,2014年,她為江津中山古鎮(zhèn)創(chuàng)作了一部長篇小說《無聲的愛》,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多次加印,并榮獲2016年冰心兒童圖書獎。2017年,她走進江津塘河古鎮(zhèn)體驗生活,創(chuàng)作了以塘河婚俗為背景的長篇小說《老茶家的女兒們》,該選題入選中國作協(xié)2017年定點深入生活項目。2019年,她創(chuàng)作的抒寫江津四面山風光的長篇小說《你好,四面山》,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著名兒童文學評論家王泉根老師評價這部作品說:“曾維惠的作品深接地氣,有深度,有溫度,有厚度,給小讀者們傳達著一種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力量。曾維惠踏踏實實地生活在基層、不斷地深耕基層,把目光對著基層,我認為這是好的創(chuàng)作取向!
去年十月,曾維惠又一部具有濃郁的江津特色的長篇小說《長腰山,十八鍋》由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發(fā)行。
《長腰山,十八鍋》寫的是江津石蟆鎮(zhèn)稿子場一個叫長腰山的地方,這里非常適合甘蔗生長,長腰山小學五年級男孩秦樹和他的同學們一起參與當?shù)氐墓欧t糖熬制,與長腰山人,與來長腰山工作的干部以及來長腰山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一起參與十八鍋熬制古法紅糖的故事。在講述長腰山人種甘蔗與熬制紅糖中的苦與樂的同時,詳細地講述了古法紅糖的做法,讓讀者了解古法紅糖的熬制工藝。她講這一故事,很明顯寓意落在“古法紅糖”這一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目的現(xiàn)狀及當今傳承的態(tài)度上,這在當下是一個非常具有積極意義的話題。
一、用童話的語言來滋潤童心
《長腰山,十八鍋》有七個章節(jié):“開搞”“榨汁”“撇泡”“趕水”“搖糖”“打砂”“倒!保總章節(jié)前,都有一首兒歌和童謠一般的勞動號子,而這些勞動號子里,融入了手工熬紅糖的過程和人們生活的甜美。
比如:
長腰山哎,甘蔗多哎——冬至天哎,逗開秤哎——
牛尾灶哎,十八鍋哎——熬紅糖哎,抿抿甜哎——
……
這首號子喊出了開秤的喜悅。
又比如寫榨汁的號子:
大牯牛啊,嘿唷——轉(zhuǎn)得快啊,嘿唷——
大碾子啊,嘿唷——嘎吱響啊,嘿唷——
甘蔗稈啊,嘿唷——榨得干啊,嘿唷——
熬紅糖啊,嘿唷——抿抿甜啊,嘿唷——
……
再比如寫搖瓢的號子:
甘蔗稈,長又長,榨成汁來甜又香。
牛尾灶上燒一燒,十八鍋頭搖一搖。
一瓢搖到大塘河,一瓢搖到中壩島。
一瓢搖到登云寺,一瓢搖到觀音橋。
一瓢搖到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
……
這些號子,讀來瑯瑯上口,我們在詩一般、歌一樣的閱讀中,體驗勞動的美好。這些勞動號子,除了增添了小說獨有的地域特色外,更體現(xiàn)出長腰山兒童的童心、童真、童趣。
二、小說人物形象中有作者的影子
《長腰山,十八鍋》中塑造了秦樹、江雪、何欣月和楊千帆等長腰山兒童形象,以他們視角來發(fā)現(xiàn)家鄉(xiāng)人的勤勞善良,以他們的心理來感知長腰山的美好。小說以秦樹等兒童走進老拐爺爺?shù)奶欠唬瞎諣敔斠黄饘W習熬紅糖,在敘事的過程中融入甘蔗的種植和石蟆手工紅糖的熬制工藝,作者在講述這一些故事的時候,無不在回憶她的兒童和少年時代。這個時期她常常在外婆的山鄉(xiāng),一個叫金沙山寨的地方,她最喜歡吃的是外婆包制的豬兒粑,好甜好香,熱氣騰騰……這是作者一生中最為美好最難忘的記憶。稿子場長腰山的手工紅糖是甜的,金沙山寨外婆家的豬兒粑是香的……
三、極具地域的語言特色雅俗共賞
《長腰山,十八鍋》具有雅俗共賞的極具地域的語言特色。巴渝語言,豐富多彩,雅中有俗,俗中有雅,形成雅俗共賞。作者在講述過程中,時不時穿插巴渝方言:比如,掌脈師、臟班子、活路兒、漲翻翻、甜得亮人、抿抿甜、賣犁冤兒、沖殼子等,讀來親切自然。
四、兒童視角下的非遺傳承
兒童的成長與所生活的環(huán)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秦樹等兒童生活在長腰山,他們目睹了長腰山人,以及來長腰山扎根的村干部和志愿者們所作出的努力,目睹了長腰山人及村干部、志愿者們在手工紅糖熬制上所作出的貢獻。為了留住外出打工的村民,為了在這片土地上種更多的甘蔗,為了能熬出更多的紅糖,為了能讓紅糖走出長腰山,他們傾盡心力。眾人的努力,眾人對家鄉(xiāng)的建設,秦樹、江雪、何欣月和楊千帆等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他們也開始跟大人一起努力、一起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深知他們還是孩子,是懵懵少年,也許他們還不會深刻理解這些農(nóng)村基層干部的理想、信念、宗旨等,但他們明白這些人是為長腰山好,是為長腰山的村民好,是為我們大家好。其實,這就是振興鄉(xiāng)村,這就是保護和傳承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兒童解讀版”。
曾維惠的《長腰山,十八鍋》,少年兒童讀了感覺更多是童心和童真,是童趣無窮;成年人讀了感覺更多是鄉(xiāng)情鄉(xiāng)緒和鄉(xiāng)愁。紅糖對于過年吃湯圓的巴渝人家來說,會讓你不能不想起小時看著包湯圓的奶奶或外婆的情景。這正是:
少年不解鄉(xiāng)愁味,紅糖湯圓為何甜?
江津區(qū)石蟆鎮(zhèn)鎮(zhèn)長曹輝武說,“這本書(《長腰山,十八鍋》)為我們這個地方(江津)的手工紅糖打了一個響亮的廣告……”
《長腰山,十八鍋》,為江津文學增添了一抹亮色,獲得了十余種獎項,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23年農(nóng)家書屋重點出版物推薦目錄》,入選2023年國家出版基金項目。
(龐國翔,中國作協(xié)會員、重慶市作協(xié)全委會委員、江津區(qū)作協(xié)主席)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