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由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與重慶一中聯(lián)合主辦的第五屆作家進校園活動順利舉行。此次活動以“文學趣味與世界入口:通向認知世界之路”為主題,國內(nèi)眾多文學大師共話文學與世界,為現(xiàn)場師生帶來一場多維度的文學盛宴。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四川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阿來,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李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河北省作家協(xié)會主席關仁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主席張者,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北京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臧棣,著名學者、長江學者、國際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張清華,著名作家宋瀟凌,作家、文學博士王威廉,文學批評家、北師大教授翟文鋮,青年作家、北師大在讀博士生葉昕昀,青年作家、北師大在讀博士生馬曉康,國際寫作中心文學教育服務部負責人莊緒成等眾多作家、學者齊聚一堂,以文學為紐帶,撒播文學種子,激發(fā)學子的創(chuàng)作靈感和熱情。沙坪壩區(qū)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海庭,沙坪壩區(qū)文聯(lián)黨組書記龍婧怡,沙坪壩區(qū)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劉曉峰,重慶一中黨委書記唐宏宇、校長毛明山、副校長衛(wèi)晉麗、紀委書記周鵲虹以及學校1000余名師生參加活動。重慶一中黨委書記唐宏宇在開幕式致辭中就學校的文學活動開展情況作了介紹。他表示,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對重慶一中的文學教育提供了全面的指導和幫助,作家進校園活動開展以來,共邀請了38位國內(nèi)文學作家、詩人、評論家到校開展文學交流活動,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力,在這些活動影響下,重慶一中開展了豐富多彩全面的校園文學及教育活動,文學教育與學校教育深度融合,成為重慶一中一張具有鮮明辨識度的教育名片。唐書記希望同學們以此為契機,認真學習,汲取養(yǎng)分,讓閱讀與寫作成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我們的主要工作除了校內(nèi)的文學教育,社會的文學交流,國內(nèi)外的文學交流,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使命,就是社會服務!北本⿴煼洞髮W國際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張清華表示,與重慶一中的合作既是文學教育的工作,也是社會服務的工作,希望通過雙方開展的活動,給學生的閱讀、寫作與成長帶來更多幫助。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曌x文學經(jīng)典,是一場與自我對話,與自然對話,更與世界對話的歷程。”重慶一中校長毛明山主持活動,對活動主題作了進一步闡述。
圓桌對談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李洱,著名作家、魯迅文學獎得主關仁山,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臧棣,著名學者、長江學者、國際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張清華以及著名作家王威廉六位文學名家,圍繞“文學趣味與世界的入口”這一主題,結(jié)合自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與對文學的深刻見解,從文學功能、文學認知、文學閱讀、文學想象力、網(wǎng)絡時代文學閱讀面臨的挑戰(zhàn)等方面,深入探討文學與認知世界的緊密關聯(lián)。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阿來深入探討了語文學科的基礎性與文學在認知世界中的作用。他提到:“語言能力的高低,決定思維能力的高低,理解世界能力的高低!辈⒁浴胞惤乃菑哪睦飦淼?”為線索,闡述了自己創(chuàng)作散文《一滴水經(jīng)過麗江》時的經(jīng)歷,展示了如何通過文學打開世界的多重入口,從而在其中得到啟迪,拓寬認知視野。
著名作家、茅盾文學獎得主李洱談到文學在思維發(fā)展中的作用,以白居易詩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為例,表示在短視頻流行的趨勢下,人們可以獲得該詩句的直接圖像,缺少了思維訓練的過程,容易使語言能力和想象力退化。他建議,要多讀經(jīng)典文學作品,培養(yǎng)把文字轉(zhuǎn)換成圖像、世界的思維習慣,鍛煉思維與想象力的深度、廣度,才能提升認知世界的能力。
“我們離大自然越來越遠,而文學能把大家從焦慮中、壓力中引出來!敝骷摇Ⅳ斞肝膶W獎得主關仁山提出,文學能夠幫助人在焦慮的狀態(tài)下釋放心靈,并通過文學的碰撞與積淀,形成一種“智慧感”來看世界,打通自己的生命通道。
著名詩人、魯迅文學獎得主臧棣認為,文學可以使人透過“世界的硬殼”,跨越時空、文化與作者實現(xiàn)靈魂的互通,因此在閱讀時要將精神完全浸潤進去,才能獲得更豐富的生命體驗,在一片純粹的心靈世界中見山、見水、見天地。
著名作家王威廉認為,在文學寫作中,相比于用華麗的辭藻去裝飾,將世界建構(gòu)得清晰、生動更加重要。他建議學生,不要只把文學當成書本上的東西,要真正地睜開雙眼去觀察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執(zhí)行主任張清華談到,講文學趣味,不要讓興趣知識化;講世界入口,認為我思我在、天地長存;文學與哲學,不同文明背景的人,都能成為同時代的人。“閱讀不在乎目的,文學只是比較高級的語言生活,世界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學家,只是需要讀懂‘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浪漫,有人能共鳴,可以給你一個擁抱!
隨后,在交流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們踴躍提問,話題包括了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小說寫作對學習的幫助、如何平衡興趣與學業(yè)等,文學大師們分別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答,給予針對性指導與建議,鼓勵學生勇敢探索世界、表達自我,現(xiàn)場掌聲不斷。
“文學通向世界的認知之路”這個主題的考量是什么?讓文學超越認知,到底是讓文學從知識的層面跨過去,還是當成藝術不在滿足于知道而是感受?在教授學生時,是否可以通過去理解作者表達,更好地讓讀寫超越認知……
在教師工作坊中,張清華、臧棣、關仁山三位作家、學者與重慶一中的語文老師們就“如何讓讀寫超越認知”這一主題,聚焦中學語文教育,從課程標準、新教材、現(xiàn)代詩歌教學等方面進行交流探討,指導老師們應該如何“教”,學生應該如何“學”,從而更好地通過語文教學涵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
交流過程中,重慶一中語文老師們紛紛結(jié)合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思考向三位作家、學者提問,文學大師們分別就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解答,引發(fā)教師們對教育資源和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讓重慶一中的老師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給中學語文教育帶來新的視角和思考,有利于激發(fā)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動性,讓課堂充滿活力。
據(jù)了解,2015年,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寫作中心將重慶一中納入其校園寫作計劃種子學校,并從2016年開始,先后聯(lián)合舉辦了5次作家進校園活動。蘇童、歐陽江河、舒婷、張清華、甫躍輝、畢飛宇、李洱、喬葉、東西、葉兆言、西川……當代作家和詩人,紛紛走進重慶一中開展文學交流活動,當前這份名單正在日益擴展,重慶一中的“作家群”讓人關注。
在這些活動的影響下,近10年來,重慶一中開展了豐富多彩且全面的校園文學及教育活動,并成功申報重慶市語文課程創(chuàng)新基地,獲評全國最美校園書屋。設立與文學相關的校本選修課程13門,有“四月份文學社”和“荒原詩社”等學生文學社團,編輯出版《四月風》和《荒原詩刊》兩本連續(xù)出版的文學內(nèi)刊。學生發(fā)表了一系列的文學作品,在全國榮獲數(shù)百項文學獎勵。
渝公網(wǎng)安備:5001030200275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