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山峰”就在那里,讓我們一起上路吧——涪陵區(qū)第十八屆青年文學講習班走進長江師范學院側記
12月20日,涪陵區(qū)第十八屆青年文學講習班走進長江師范學院。這天,恰逢學院文學刊物《采石》創(chuàng)刊40周年,《采石》早在2006年就被評為重慶市優(yōu)秀校園期刊。重慶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一級作家譚明以《詩歌的品位與品味》為題,與兩百多位詩歌愛好者進行了交流互動。在場的每一位同學都是講座的一面鏡子。聽了講座之后,同學們紛紛談起了自己的感想和體會。
胡琰琳:譚明老師講座中對詩歌的深度剖析,讓我意識到品味詩歌需從意象、情感表達等多元維度切入。品味是個人對詩歌細致入微的感知與體悟,而品位則是在廣泛涉獵、深入理解眾多佳作后形成的審美層級。講座展示了許多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如《檸檬黃了》。這首詩對檸檬黃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從顏色的特性展現(xiàn)出一種溫馨與寧靜。這反映了詩人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對生活細致入微的觀察。在我們的生活中,檸檬黃或許只是一種普通的顏色,但在詩人眼中,它卻有著獨特的氣質和鮮明的個性,甚至是詩人自己的化身。詩歌的審美價值就在于詩人能夠從日常的瑣碎中提煉出別樣的美,這種對生活的敏銳感知和對美的獨特詮釋,也正是詩歌品位的重要體現(xiàn)。
程湘鈺:這堂講座,不同于以往我聽過的任何一場講座,它是美的、直抵人心的一場詩歌盛宴。在老師聲情并茂的誦讀與解讀中,我們走進詩歌的意境,也聽到了文字背后的故事。通過這場美的品讀,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在被功利主義裹挾的浮躁世界里,人的精神需要熱愛和執(zhí)著來支撐,慢下來,替人類留住一些東西,比如眼淚,比如本真,比如我們的瑕疵與純粹、痛苦和幸福,或者別的什么被文學稀釋的人性的復雜。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但總有文字替我們篆刻成碑。去堅持,去拒絕,去遠行,用文字記錄生活的詩性和余溫。
黃肖筱:講座深刻闡述了詩歌品位與品味的內涵,讓我受益匪淺。品位是詩歌的內在精髓,它包括思想、情感和藝術,決定詩歌的品質。而品味則需要細膩的感受、理性的分析和審美的體驗。譚明老師通過豐富的詩歌作品實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品位構成要素,讓我認識到優(yōu)秀詩歌必須具備獨特的思想視角、深刻的情感體驗和精湛的藝術表達,讓我感受到了詩歌的無窮魅力。對比分析不同流派、風格的詩歌,也讓我對詩歌的多樣性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情感和思想的傳遞。品味詩歌,就是品味生活、品味人生。我會更加用心去品味每一首好詩,感受其中的價值、美好與力量。
雷仕雨:譚明老師站在講臺上,茂密的烏發(fā)和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創(chuàng)作經驗,讓其神采飛揚,簡直不敢想象他已年過花甲。當然,我還更加驚嘆他對于“詩歌的品位與品味”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譚明老師在講座中分享了多首詩歌其中有小朋友寫的詩、他自己的詩,更多的是他熟悉的詩人的詩。聽完這場講座,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詩歌的力量。它不僅是一種文學形式,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通過詩歌,我們可以表達內心的情感,抒發(fā)對生活的感悟,也可以在其中找到心靈的慰藉與寄托。同時,我也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在之前的閱讀中,我往往只關注詩歌的表面意義,而忽略了其深層的內涵與韻味。通過這次講座,不僅讓我對詩歌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也激發(fā)了我對詩歌的熱愛與追求。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我會更加珍惜每一次與詩歌相遇的機會,用心去感受、去品味每一首詩歌所帶來的美好與啟迪。
吳珊:譚明老師用質樸的涪陵話展開講座,一下子就拉近了與我們之間的距離,讓我覺得他和藹可親。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譚明老師列舉的幾首四歲至七歲小孩所寫的詩,語言樸實,想象豐富,詩所展現(xiàn)的小孩的獨特視角,讓詩歌極富童趣,也讓我體會到了其中濃烈而真摯的情感。我感悟到了我們寫詩應該蘊含自己與眾不同的發(fā)現(xiàn)和認知并彰顯個性鮮明的語言特色。在講座的最后,譚明老師總結到“境界、眼界、情懷、情緒、審美和語言等要素,決定詩歌的品位”,這個觀點我非常認同。一首高品位的詩歌,往往有著指紋般的辨識度和審美意趣。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更是詩人靈魂的傾訴和生活智慧的結晶。它讓我們在喧囂的塵世中找到一片寧靜的精神家園,在瑣屑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意的存在。講座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譚明老師擔心坐在后面的同學們看不清屏幕上的字,就把每一首詩歌都朗誦了出來,我既驚訝于老師的細心、認真與嚴謹,又沉迷于老師動情的朗誦與深度的闡釋。雖是細節(jié),但我感受到了詩人講詩的獨到,更明白了什么是詩如其人。在若干年后,我都會懷念這場精彩的講座。
交流中,譚明老師與同學們深情共勉。他說,一個寫作者,首先必須從思想上解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寫作?有人問一位登山家為什么要去登山?這位登山家回答到:因為那座山峰在那里。我非常喜歡這個答案。因為它的潛臺詞就是,我知道登山很累,有時甚至是險中求勝,但我熱愛登山,我就是享受登山的過程。寫作也是如此。面對那座“山峰”,你有沒有攀登的沖動和行動,有沒有實力和恒心。你是否真正熱愛“登山”,是否渴望享受“登山”的過程。如果你是一個從骨子里熱愛詩歌的寫作者,“山峰”就在那里,讓我們一起上路吧! (涪陵區(qū)作協(xié) 供稿)
渝公網安備:50010302002751號